1.肌红蛋白尿与血红蛋白尿区别:肌红蛋白尿呈粉红色、暗褐色。血红蛋白尿呈酱油样色。?肌红蛋白能溶解于8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而血红蛋白不溶。
2.胆红素尿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药物性深黄色尿振荡后泡沫呈乳白色。
3.乳糜试验:尿中加入乙醚或氯仿,加入苏丹III,橘红色脂肪球
4.尿酸盐结晶尿析出呈淡粉红色浑浊或沉淀加热浑浊消失;磷酸盐和碳酸盐结晶尿呈淡灰色、白色浑浊加酸变清(气泡)
5.镜下血尿:镜下红细胞大于3个
?肉眼血尿:大于1ml
6.折射计法测尿比密SG为参考方法
7.尿比密是用了评估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8.尿渗量主要与尿中溶质颗粒数量、电荷有关,而与颗粒大小关系不大。是所有溶质颗粒的总数。
9.尿氨臭味:慢性膀胱炎、尿潴留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腐臭味: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
大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老鼠臭味:苯丙酮尿症
10.尿比重,化学试带法不受高浓度葡萄糖、尿素或造影剂影响
11.碱性尿中红细胞溶解破裂,形成褐色颗粒
12.10ml尿gRCF离心5min,弃上清,保留0.2ml尿沉渣。检查细胞,10个高倍镜;检查管型,20个低倍镜。
13.尿中正常红细胞8um;大红细胞大于8;小红细胞小于6
14.环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细胞内丢失血红蛋白。皱缩红细胞:高渗尿。影细胞:低渗尿
15.肾性血尿异形红细胞≥80%,非肾性血尿异形红细胞小于50%
16.肾源血尿,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非肾源血尿的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17.闪光细胞,急性肾盂肾炎,中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呈布朗运动,在高渗尿及酸性尿中,白细胞常萎缩。
脓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已为死亡细胞。
18.女性血尿中,红细胞:白细胞比例为:1,应考虑出血;比例为:1,应考虑炎症。
19.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
(2)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
1)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
2)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3)小圆上皮细胞:为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胞核较小。
(3)鳞状上皮细胞:形体扁平而薄,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来自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的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褶;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胞质丰富。
20.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
21.血尿均一非肾,非均一肾,肾源肾炎肾病综;
尿中小白中性粒,肾盂肾炎见闪光;
变性坏死脓细胞,小吞N大吞M,镜下脓尿>5;
上皮细胞肾移磷,小管上皮病自身;
移行大小圆中尾,鳞状扁平个最大。
22.细胞和结晶都用高倍镜看
23.管型: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24.管型形成条件:1.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2.尿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3.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25.颗粒管型: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
26.脂肪管型:马耳他十字肾病综合症
27.宽大管型:肾衰
28.血小板管型:DIC
29.草酸钙结晶属正常代谢成分,但在新鲜尿中大量出现此结晶伴随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的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尿路结石约90%为草酸钙结晶。
30.PH标本必须新鲜,陈旧标本可因尿CO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或因细菌和酵母菌作用,使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而pH减低。
31.尿液中蛋白质超过mg/24h或超过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32.尿蛋白定性试验为蛋白尿的过筛试验。
加热乙酸法:为传统的经典方法。
磺基水杨酸法: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常用双缩脲比色法,为蛋白质定量测定经典方法。
33.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少量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定性试验多数为3+~4+,定量试验常为3.5~10g/d,最多可达20g/d。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妊娠中毒症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可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器官移植等。
(3)肾后性蛋白尿:可见于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等。
34.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糖尿。
35.尿糖。试带法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大多数试带法不与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还原物质发生反应。本法适用于自动化分析。
班氏法(Benedict法)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而设计,是传统尿糖定性试验的方法
36.维生素C可使班氏法呈假阳性,使试带法呈假阴性。
37.单克隆抗体免疫法是最敏感特异的方法,既可作为确证实验又可进行尿中肌红蛋白定量分析,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肌红蛋白尿检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38.β2-微球蛋白(β2-M)是体内除成熟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外,所有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膜上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轻链蛋白组分,因电泳时出现于β2区带而得名。
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且不和血浆蛋白结合,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入原尿,其中99.9%由近端肾小管以胞饮形式重吸收,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因此,仅有微量β2-M自尿中排出。
检测方法β2-M为肾小管性蛋白尿,用试带法筛检常为阴性,用加热乙酸法可为阳性。
39.β2-M在pH5以下的酸性尿中极易分解破坏
40.尿β2-M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
41.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hCG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妊娠8~10周时血清浓度达到高峰,持续1~2周后迅速减低。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液中,血清hCG浓度略高于尿液,且呈平行关系。
42.hCGα亚基的氨基酸数量及其排列顺序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长激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的亚基几乎相同,故hCGα亚基抗体均能与FSH、LH、TSH的α亚基发生交叉反应。
43.临床上均采用高效的抗hCGβ亚基单克隆抗体检查hCG。
44.45.如hCG在ng/L以下并逐渐减低,则有流产或死胎的可能。
46.单克隆抗体二点酶免疫法在受精卵着床后5~7d即能检测出hCG。
47.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
是一种肾特异性蛋白质,可作为该段肾小管的标志。
①远端肾小管病变定位标志物。
②THP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提示易于形成尿结石,并有助于判断泌尿道结石患者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效果。
48.尿液α1微球蛋白(α1-M)测定
主要由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广泛分布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
检测尿液α1-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有:
①尿α1-M增高: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
②肾小球滤过功能。
49.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正常人尿液中无FDP。检测尿液FDP的临床意义主要有:
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尿FDP阳性并进行性增高,提示肾小球内有局部凝血、微血栓形成和纤溶变化。
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移植排斥反应、肾肿瘤时,尿液FDP含量增高。
50.①溶菌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尿溶菌酶增高。
②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肾小管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③尿淀粉酶:急性胰腺炎尿淀粉酶活性一般于发病12~24h开始增高。
④含铁血黄素:血管内溶血。
丽同学你的赞赏是我最大的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