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介绍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分类
肾小球肾炎诊断
肾小球肾炎护理
先天肾小球肾炎

我读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茯苓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土茯苓:别名:冷饭团、红土苓、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

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干燥根状茎。

多年生攀缘灌木,茎无刺。根状茎横生于土中,细长,生多数须根,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块根状茎长5~15cm,直径2~5cm,深入土中可达1m余,质颇坚实,外皮坚硬,褐色、凹凸不平,内面肉质粉性,黄白色,密布淡红色小点。单叶互生,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楔形,全缘,表面绿色,下面有白粉。主脉3条显著,细脉网状;叶柄长1~2cm,托叶变为2条卷须。7~8月间开小白花,花单性,雌雄异株,为腋生伞形花序,花序梗极短,长1~3mm,小花梗纤细,长1~1.7cm,基部有多枚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被裂片6,二轮;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子房上位,3室,柱头3,稍反曲。浆果球形,熟时紫红色,外被白粉。

生于山坡林下、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1~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全年可来挖,洗净浸漂,切片,晒干或放水中煮数分钟后,切片,晒干。

含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谷甾醇、胡萝卜苷、1-棕榈酰基-3-0-β-D-半乳糖基甘油酯、落新妇苷、槲皮素、花旗松素、槲皮素-4′-0-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土茯苓苷、琥珀酸、棕榈酸、豆甾醇-3-0-β-D-吡喃葡萄糖苷、豆甾醇、柚皮素、白藜芦醇、3,5,4′-三羟基芪、(-)表儿茶精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正壬烷、L-芳香醇、I-萜品醇、L-龙脑、萜品烯-4-醇、α-萜品醇、(-)-乙酸龙脑酯、(E、E)-2,4-癸二烯醛、二氢-β-紫罗酮、δ-莰烯、α-雪松醇、β-桉叶醇、α-桉叶醇、肉豆蔻酸、甲基棕榈酯、0-β-D-吡喃葡萄糖苷、3,4,5-三甲氧基苯基-1-0-[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4-二羟基苯乙醇-3-0-β-D-吡喃葡萄糖苷、8,8′-双二氢丁香苷元葡萄糖苷、白藜芦醇-3-0-β-D-吡喃葡萄糖苷、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正丁基-α-D-呋喃果糖苷、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5-羟甲基糠醛、烟酰胺、3,5,4-三羟基芪等。有机酸类主要有琥珀酸、棕榈酸、阿魏酸、莽草酸、油酸、亚油酸等。又含异二聚体、非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和甘露糖结合血凝素等蛋白类化合物。还含Ca、Mg、Fe、Cd、K、C、Zn等无机元素。

(1)镇痛抗炎作用:土茯苓、土茯苓注射液、落新妇苷具有良好的抗炎及镇痛作用。

(2)抗菌作用:土茯苓水煎液、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埃希菌、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抑菌范围广,抑菌活性强。

(3)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土茯苓乙酸乙酯提取物能预防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能拮抗异丙肾上腺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的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土茯苓注射液对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及体外血栓形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土茯苓提取物具有抗动脉粥状硬化作用。在体研究发现,土茯苓苷可明显延长不完全脑缺血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缩小脑梗死面积;离体研究也发现,土茯苓苷对离体大鼠呈剂量依赖性的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作用,抗氧化作用也极为明显,有抗心肌缺血和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4)利尿作用:落新妇苷对大鼠具有利尿作用,呈剂量-反应关系。

(5)抗肿瘤作用:土茯苓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体外试验对子宫颈癌培养株系JTC-26有抑制作用。土茯苓总皂苷具有抗肿瘤作用。

(6)抗胃溃疡作用:土茯苓苷能减少胃黏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抗自由基损伤,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胃液pH,从而从不同角度保护胃黏膜,减少溃疡的发生。

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15~60g

土茯苓对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1)痈疽疮疖:

土茯苓25~50g,精猪肉g,加水同炖,服肉和汤(江西《草药手册》)。

(2)血淋:

土茯苓、茶叶树根各25g,白糖为引,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3)流行性腮腺炎:

土茯苓适量,洗净,与醋磨成浓汁,浸入纱布块,敷于肿胀腮腺部位,每日换纱布4次(《湖南药物志》第一卷)。

(4)皮炎:

土茯苓根~g。水煎,当茶饮,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江西草药》。

土茯苓的异物同名品,常见者有如下数种:

(1)菝葜(金刚头)SmilaxchinaL.的根状茎在广东、四川、贵州、浙江、江苏等省有当作白土茯苓用或白土苓用的。根状茎呈结节状,大小不一,有不规则的凹陷,表面灰褐色,具较多突起的须根痕或残留较长的须根,较粗而硬。质坚硬,切断面黄白色,日久变黄棕色,粉性差,有众多淡黄色点状物散在。气无,味涩。本品应称菝葜,不可混称为土茯苓。

(2)暗色土茯苓(白茯苓)SmilaxlanceaefoliaRoxb.var.opacaA.DC.,形态特征为茎常有刺;叶片卵状披针形,下面无白粉,两面均为绿色,干后淡绿;花序梗较长(1~2cm或更长),基部具鞘状苞片,花被外形棒状;果熟时黑色。四川以根状茎作“白土苓”入药,功效亦相似。

(3)药用菝葜SmilaxmedicaSch.etSham,根状茎呈结节块状,外表浅黄色或浅灰色。断面白色,含淀粉较多,质较松泡,味微甜。商品在某些地区也混称白土苓。

(4)粉菝葜Smilaxglauco-chinaWarb,根状茎在江苏镇江地区称鲜土苓,其形态与功效均类似菝葜,不应作土茯苓用。

(5)肖菝葜(土太片)HeterosmilaxjaponicaKunth,均切成片状,成不规则形,厚1~5mm。切面类白色,稍粗糙,粉性,有小亮点。质稍柔韧,折断有粉尘飞扬。完整根状茎呈不规则状,大小不一,表面黄褐色,粗糙,有硬的须根残基。质坚硬,气微,味淡。本品又称铁架子土茯苓。四川武隆地区和宁夏使用的土茯苓多为此种。商品亦称白土获等或白茯苓、白土苓,台湾亦作土获苓用。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处方一本全》

验方(1)疔疮疖肿:

土茯苓24克,蒲公英24克,金银花15克,一点红24克,水煎服。

(2)过敏性皮炎:

土茯苓30克,苍耳子10克,稀莶草15克,芋环干15克,杠板归20克,水煎服。

(3)梅毒:

土茯苓30克,鬼针草30克,连翘15克,一枝黄花30克,水煎服。

下面摘录于《中草药图谱》

甘、淡,平。解毒利尿。

用量15~60克,煎服。用治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土茯苓与其伪品菝葜、肖菝葜在(±2)纳米处的紫外吸收峰均有,但~纳米处紫外线吸收峰位置不同,可将其区别开。根主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琥珀酸、棕榈酸、黄杞苷、(-)-表儿茶精、土茯苓苷、豆甾醇-3-○-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异落新妇苷等此外,尚含鞣质、树脂、薯蓣皂苷元及微量挥发油。水提物在抗原致敏及攻击后给药均明显地抑制了三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接触性皮炎,以攻击后给药作用较强。具抗菌作用。此外,对移植性肿瘤艾氏腹水癌和对黄曲霉素B,(AFB1)致大鼠肝癌病变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现代临床用土茯苓复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疗效良好;还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前列腺炎、急性睾丸炎、阴道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治疗痛风、膝关节积液、淋病性尿道炎。

下面部分摘录《本草纲目》

土茯苓:土萆薢、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

〔时珍曰〕按陶弘景注石部禹余粮云:南中平泽有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味如薯蓣,亦名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有此名。观陶氏此说,即今土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陈藏器本草草禹余粮,苏颂图经猪苓下刺猪苓,皆此物也,今皆并之。茯苓、猪苓、山地栗,皆象形也。俗又名过冈龙,谬称也。

〔藏器曰〕草禹余粮生海畔山谷。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颂曰〕施州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彼土人用敷疮毒,殊效。

〔时珍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有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日荣,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昔人不知用此。近时弘治、正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遂为要药。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蘚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相近,盖亦萆薢、菝葜之类也。

根:甘、淡,平,无毒。〔时珍曰〕忌茶茗。

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时珍〕。

(机曰〕近有好淫之人,多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荚、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时珍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畜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类有数种,治之则一也。其证多属厥阴、阳明二经,而兼乎他经。邪之所在,则先发出,如兼少阴、太阴则发于咽喉,兼太阳、少阳则发于头耳之类。盖相火寄于厥阴,肌肉属于阳明故也。医用轻粉、银朱劫剂,五七日即愈。盖水银性走而不守,加以盐、矾升为轻粉、银朱,其性燥烈,善逐痰涎。涎乃脾之液,此物入胃,气归阳明,故涎被劫,随火上升,从喉颊齿缝而出,故疮即干痿而愈。若服之过剂,及用不得法,则毒气窜入经络筋骨之间,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骨挛痛,发为痈毒疳漏。久则生虫为癣,手足皴裂,遂成废痼。惟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为阳明本药。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加人参七分,血虚加当归七分,水二大碗煎饮,一日三服。惟忌饮茶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法面、房劳。盖秘方也。

新六。

1.杨梅毒疮(邓笔峰杂兴方):

用冷饭团(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水煎代茶饮。浅者二七,深者四七,见效。

另一方:冷饭团一两,五加皮、皂角子、苦参各三钱,金银花一钱,用好酒煎。日一服。

2.小儿杨梅疮(起于口内延及遍身):

以土萆蘚末,乳汁调服。月余自愈。《外科发挥》。

3.骨挛痈漏(薛己外科发挥云:服轻粉致伤脾胃气血,筋骨疼痛,久而溃烂成痈,连年累月,至于终身成废疾者):

a.土萆蘚一两,有热加芩、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水煎代茶。月余即安。

b.《朱氏集验方》:用过山龙四两即硬饭,加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水煎日饮。

4.瘰疬溃烂:

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江西所出色白者良。忌铁器、发物《陆氏积德堂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com/sxqsyzd/6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