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介绍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分类
肾小球肾炎诊断
肾小球肾炎护理
先天肾小球肾炎

上呼吸道感染及不同部位感染的治疗方案

不同部位感染的抗生素合理选择

1呼吸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用

1.1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喉炎、咽炎.其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只占10%左右。此类病人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血象不高,病程较短(通常为1周)。治疗以休息、多饮水及对症为主,不必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状持续7~10天没有改善,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发生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时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族(青霉素G、阿莫西林),也可选用一、二代头孢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一般抗生素的疗程为5~7天,伴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者10~14天。若有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可视病情延长。

1.2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其病原体有细菌(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成人细菌感染率为80%,儿童为70%。在免疫抑制状态、老年、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情况下真菌性感染的比例明显升高。目前医学界公认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肺炎球菌),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院内获得性感染约60%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多的是绿脓杆菌。院外下呼吸道感染以往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但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肺炎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达50%,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50%~70%。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7%以上,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70%左右,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菌国外亦有报道。但对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特别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故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合用常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或二代头孢菌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根据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抗菌作用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次给药可使总有效时间增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张分次给药。对于轻、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对于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二联即可达满意效果。

下面简述几种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的作用及机制:

1.2.1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2倍,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2~3倍,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比血液中高9~15倍。

1.2.2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合用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泰能、特美汀、马斯平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杆菌均有强效杀菌活性。

1.2.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常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及梭形杆菌以外的各种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并对不典型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肯定疗效。其新一代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浓度及血药浓度高,维持持久,不良反应少。

1.2.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此类抗生素有很长的抗生素后续效应。这一现象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故主张短疗程、大剂量、每日1次的治疗方案。此类药物通过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内,速度缓慢,局部用药能保持良好的浓度。

2消化系统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2.1胆系感染胆系感染是指整个胆道系统的急、慢性炎症病变,多为结石、肿瘤所引起的继发性病变,而炎症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和增多,并有较高的病死率(11.8%)。正常情况下,胆汁是无菌的。由于胆道与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胆系感染的途径为肠道的上行感染或门静脉系统及淋巴系统感染。感染胆系的细菌大多数直接从肠道经Oddi括约肌反流入胆道,故致病菌与肠道菌丛基本一致,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为假单胞菌、肠球菌、变形杆菌,且常为两种以上的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率比其他部位高51%左右。选用抗生素时应考虑致病菌种、细菌耐药性、抗生素的抗菌谱及其在胆汁中的浓度等因素,胆汁培养及药物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得到药敏试验结果之前,要选择具有强大抑菌或杀菌力、在胆汁中浓度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2.1.1青霉素类青霉素G在胆汁中浓度不高,对胆系感染一般无效。羟氨苄青霉素、羧氨苄青霉素胆汁中浓度低于血药浓度,效果不理想。而氧哌嗪青霉素对胆道致病菌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同时,胆道浓度高于血清浓度。

2.1.2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主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故肠球菌感染时可用。二代头孢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头孢呋肟、头孢羟唑、头孢氧哌唑钠(先锋必)的胆道浓度高于血清浓度,可用于胆系感染,但对绿脓杆菌无效。三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绿脓杆菌有强大杀菌能力,且肾毒性低,但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不如第一、二代。

2.1.3喹诺酮类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杀菌活性,在胆汁中可达有效浓度,对胆道混合感染病人较为适宜,但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骨有一定毒性。

2.1.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杀菌作用,但因有耳、肾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肠球菌对新近研发出来的唑烷酮类抗生素Linezol2id及Oritarancin敏感。

2.1.5甲硝唑对常见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胆汁中浓度大于血清浓度,故常用于胆系感染的治疗,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为甲硝唑加氧哌嗪青霉素,或加二、三代头孢(除头孢他定、头孢美他醇),或加喹诺酮类药物,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2.1.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胆汁中浓度大于血清浓度,但有一定肝毒性,故肝功能受损者慎用。胆系感染抗生素一般采取静脉给药方式,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即可停药。对于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需要较长时间用药时,容易产生细菌耐药,应采取联合用药。

2.2腹腔感染

2.2.1肝硬化伴有腹腔感染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细菌性腹腔感染,且腹腔感染与病死率有直接关系。感染的细菌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居多。较为理想的抗生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而普遍用于治疗腹腔感染。但国外资料报道对大肠杆菌耐药率达50%。发生腹腔感染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故强调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开始几天剂量要大,不能等待细菌培养结果,根据治疗反应及培养结果调整用药,用药时间不少于两周。

2.2.2其他原因的腹腔感染经常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治疗需选用对多种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国外专家推荐轻至中度感染选择单一药物,严重感染联合用药。能静脉给药尽可能静脉给药,并分次给药为宜一般血象正常、体温正常3~5天停药。

3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85%的尿路感染为大肠杆菌所致,其次为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及葡萄球菌等。经验治疗给予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治疗3天后若病情没有改善则根据药敏结果换药(用药前应先行尿培养加药敏试验)。要尽可能选用肾毒性小、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并尽可能单一用药。单一用药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或出现耐药菌株后应联合用药,但一般以二联为主。常使用一种基糖苷类加一种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由于这些药物半衰期均较短,1日剂量分次给予才能维持有效的尿药浓度,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疗程一般为2周。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临床上非常危重的病症,早期及时正确地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单核李司特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对于成年患者要注意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不易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病灶,而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磺胺药、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洛培南都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抗生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为一种细菌的感染,故采用一种有效的抗生素即可。尽量采用杀菌药、静脉给药、剂量宜大。联合用药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鞘内给药,但要注意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逐次给药。

5骨科感染性疾病

骨科感染性疾病主要有急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硬化性骨髓炎。其致病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变形杆菌。在治疗骨和关节感染时,宜选用在骨组织和关节腔中能够达有效浓度、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及毒副作用少的药物。青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头孢菌素等易进入关节腔,故宜于使用;而红霉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等不易渗入关节腔,且毒性相对较大,故不适宜应用。因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通常选用一种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药物,另一种为广谱抗生素。细菌培养结果回报后应及时调整用药,抗生素宜连续应用3周。

6皮肤软组织的感染

皮肤软组织与外界的各种病原体直接接触,并且受到外伤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各系统及器官。其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大肠杆菌。轻者口服给药,中、重度者应采取全身给药。治疗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为宜。腹腔、会阴的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故应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甲硝唑为宜。

综上所述,不同部位感染的细菌及抗生素敏感性均有不同的特点,在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前,临床医师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感染部位经验性选用抗生素。对于每个感染患者应尽可能取得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可盲用、滥用、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或低浓度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及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致病菌的耐药性及耐药菌种类增加,使得人类在与细菌的长期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病毒感染,但最近细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很多,对于门诊初次就诊的患者,早期判断出病原体有一定困难。如果判断失误,就有可能出现连续发烧半个月也不退的情况。医院儿科就诊早期,对病原体判断缺乏有效的方法,各种培养、化验受到时间的限制,不一定能够在就诊早期给出正确的结果。在这里,依据个人经验,综合气候、症状特点、体格检查、病史、治疗效果等初次就诊容易获得的信息,介绍初步判断病原体的技巧。1.如果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早期,就出现了流黄鼻涕,尤其是味道很大的,个别伴有鼻腔破溃甚至疖肿,一般是细菌感染。而流清水样鼻涕,不发烧的可能根本没有感染,有中低度发烧的一般考虑病毒感染。2.上呼吸道感染时,整个咽喉部粘膜,包括软腭、腭弓、扁桃体、咽后壁和侧壁都鲜红甚至紫红色,个别还能看到出血点,一般是细菌感染,尤其可能是链球菌感染,链球菌产生的溶血素,容易导致黏膜的潮红和出血。咽喉部黏膜充血不明显,颜色为红色或淡红色,或者粘膜充血部位局限,比如只是腭弓充血,即使软腭粘膜有出血点,也考虑是病毒感染。3.扁桃体发炎肿大,出现脓点,而不是薄薄的白膜一般是细菌感染。而扁桃体上有少量白色膜样分泌物,一般考虑是病毒感染。扁桃体肿大明显,但未见脓点,整个咽部充血不是特别严重,但发热程度高,有可能是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早期,也要考虑为细菌感染,结合化验检查和其他信息进行初步判断。复发的化脓性扁桃体炎,症状往往越来越不典型,甚至完全没有发热,一定要仔细检查咽部体征。4.上呼吸道感染伴有耳朵流脓,考虑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5.上呼吸道感染同时,脸上、身上有疖肿,或者皮肤起水泡,水泡液黄色或者脓性液,一般考虑是细菌感染。6.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相对来说吃退热药后不容易快速退热,即使温度降下来,孩子精神依然不太好。本来中等度发烧2天,突然高烧,而没有出现其它新的症状,可能是细菌感染溃脓期。持续高热不退,很可能是有隐匿的化脓性病灶没有发现,一定要细心查体,尽全力找出病灶。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对退热药更敏感,退热后精神状态也比较好。用一种甚至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都无法将体温降至38度以下,可能是混合感染或者细菌感染溃脓期。7.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出现杨梅舌、细沙样皮疹等类似猩红热的表现而不典型者,首先考虑细菌感染。8.当地气温有大幅度上升,一般当日气温比前一天上升超过5℃,未来的一周之内发病儿童,细菌感染的可能比较大。以往曾经得过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患者,在气温快速上升的时候,比较容易出现复发。而与之相反,气温日降幅超过5度以上时,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明显增加,尤其是冬季。个人体会气温对疾病的影响,一方面是诱发了患者体内本来就潜伏的病原体,而不是病原体本身发生了流行。另一方面,儿童的体质特点决定了更容易在气温波动时感染不同的病原体。所以当气温发生剧烈变化时,询问既往是否有化脓性扁桃体炎或者支原体感染,再结合患者症状特点,可以作出更准确的预判。9.血常规和临床症状、体格检查都不符合以上细菌感染特点,考虑为病毒感染。10.出现典型传染病症状或者出疹性疾病特点,按相应疾病判断。11.最近几年肠道病毒非常流行,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性疾病,也要引起重视。年龄在1岁到5岁之间,中高度发热,血常规单核细胞比例偏高,烦躁、哭闹、尖叫等神经症状较发病前明显增多,食欲差,轻微腹泻,发热持续4天到5天,未退烧或者已经退烧出皮疹,皮疹一般为3毫米以下斑丘疹,持续两天到4天消退,而神经症状可以持续一周、两周或更长。发热早期精神症状明显就要考虑到出疹的可能,而幼儿急疹往往与以上特点都不相符。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发烧不超过三天,个别五天,超过五天的很少,比如EB病毒等。细菌感染得不到有效治疗,可以持续发烧。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从发病开始计算时间。而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从使用有效的抗菌素开始计算时间,一般72小时内退热。用药不超过72小时之内的反复高热,都是常见的。超出72个小时就要考虑细菌耐药、诊断有误等问题。以上是个人总结的一点经验,以实用为目的,力求在无化验辅助的情况下,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做出初步判定。

中医辩证分型

1.风寒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脉浮或浮紧。

次症: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

治法:疏散风寒,辛温解表。

2.风热证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脉象浮数。

次症: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

治法:疏散风热,辛凉解表。

3.暑湿证

主症:每日午后热度明显增高,出汗后热度仍然不减,身重倦怠,尿量少且呈黄色,胸膈痞闷,脘腹胀痛,脉弦滑。

次症:头痛昏重,心烦口干,呕吐泄泻,舌苔黄腻。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注:气虚感冒者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畏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治法当益气解表。阴虚感冒者临床可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治法当滋阴解表。

辩证治疗

1.风寒证

轻者恶寒不需要加衣、发热体温在37.1℃-37.9℃、鼻塞有堵塞感、声重,有轻微肢体酸痛,咽干、微痛,偶有流涕,微汗出,轻微头痛、时作时止,偶有咳嗽,口微渴,可考虑选用口服制剂。常用药物:都梁丸、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解毒灵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软胶囊、四季感冒片、荆防颗粒、感清糖浆等。

重者恶寒需增加厚衣或加盖被褥,发热体温在38.6℃以上,鼻塞持续不解,肢体酸痛,屈伸不利,咽喉疼痛甚,持续流涕,汗出多,头痛重,不能持续工作,咳嗽频繁,口渴明显,可考虑选用注射剂。目前针对风寒感冒的注射剂很少见到,但是考虑患者风寒外袭,阳气内郁不得发,导致郁而化热,故注射剂还是以清热解毒类注射剂为主,其中包括痰热清、热毒宁、炎琥宁、喜炎平等,其具体作用机制将下边进一步阐述。

2.风热证

轻者:发热不著,恶风、汗出、鼻塞、流黄涕等可选用口服制剂。临床上用于风热感冒的口服药物很多,主要包括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精制银翘解毒胶囊、维C银翘片、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胶囊(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复方双花口服液、羚羊感冒片、感冒退热颗粒等。查阅近10年的文献报道,总结出下列口服制剂在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可优先选用。

(1)莲花清瘟胶囊

(2)柴芩清宁胶囊

柴芩清宁胶囊组方为柴胡、黄芩苷和人工牛黄。柴胡、黄芩是张仲景《伤寒论》中基本的“对药”配伍,柴胡用于体外清热解表,黄芩苷用于体内清热泻火;同时,该药还加入人工牛黄,作用于中枢神经调节体温。三方结合,多重退热机制,更添柴芩清宁胶囊清热解毒的功效。柴芩清宁胶囊与感冒灵胶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及干酵母大鼠发热模型均具有解热作用,但解热特点有所不同,柴芩清宁胶囊解热作用持久但起效较慢,感冒灵胶囊解热起效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19]。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对LPS及干酵母大鼠发热模型均有一定解热作用,这三种西药的解热作用起效快但是作用时间短,而柴芩清宁胶囊表现为起效慢但是作用时间长[20]。魏金玲等发现柴芩清宁胶囊是一种安全并能快速有效退热的治疗上感风温病热袭肺卫证的药物[21]。作为中药组方,柴芩清宁胶囊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优势,可避免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所致的肝功能损伤[22]。高静飞等发现单次柴芩清宁胶囊.50mg/kg灌胃对小鼠不造成肝损害;相同方法下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和美扑伪麻片均可对小鼠造成一定的急性肝损,且肝损伤均呈现一定的时-毒和量-毒关系[23]。

(3)柴黄颗粒

(4)蓝芩口服液

蓝芩口服液为中药二类新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效。本方由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组成,具有抗菌、抗病毒、退热、镇痛、抗炎的功效[10]。蓝芩口服液不仅能有效治疗小儿急性咽炎,且安全性较高[33],而且还能改善咽喉炎患者咽部异物感和咽部干痒等临床症状[34]。既往研究发现蓝芩口服液能够改善血清IL-2、TNF-α水平、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及B淋巴细胞水平;改善咽痛、咽痒、异物感、干痒、咳嗽、咽部红肿等症状[35-36];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发病时间,解热时间,保证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7-38]。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蓝芩口服液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39-40]。有研究表明蓝芩口服液在治疗上呼吸道支原体感染时,能明显缩短咳嗽缓解时间、退热时间、喉中痰鸣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1]。蓝芩口服液等中成药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时,虽起效时间较西药慢,但整体疗效较西药更为显著[42]。基于现有临床证据,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优于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43-44]。

(5)清开灵软胶囊

(6)银马解毒颗粒

银马解毒颗粒组方由甘草、山银花、马齿苋、车前草、大黄组成,其对甲型流感病毒H3N2、乙型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和呼吸合胞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抗菌药物联用增强对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50]。银马解毒颗粒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缓解相关临床症状,而且银马解毒颗粒的通腑方法可以改善患者肠道功能[51]。有研究表明银马解毒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明显地抑制小鼠耳廓炎症、抑制酵母诱发的大鼠关节炎、抑制小鼠肉芽组织的增生等[52]。综上所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咳嗽或伴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优先选择银马解毒颗粒进行治疗。

重者:发热明显,怕冷,寒战,头痛剧烈,全身酸痛,疲倦无力,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此时治疗多选用注射剂,目前应用最多的静脉制剂主要包括痰热清、热毒宁、炎琥宁、喜炎平等。

(1)痰热清

(2)热毒宁

(3)炎琥宁

(4)喜炎平

暑湿证

由于暑湿感冒多见于长夏季节,临床常用药物相对局限,主要有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软胶囊。有报道[96]提示藿香正气软胶囊具有抗真菌、细菌、病毒,理气消毒、化湿去浊、燥湿化痰等作用。也有关于香砂养胃丸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报道[97]。中医学认为本病皆由风、寒、湿、热、痰邪而致。香砂养胃丸佐治该病,其药物成分联合作用,既可祛除外感风寒、湿阻中焦,祛湿化痰、温脾升阳益气,又能镇咳、止痉、祛痰、利尿渗湿和加快胃肠排泄。有资料报道方中厚朴和木香对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和抗菌作用。临床西药对症治疗的同时以香砂养胃丸佐治,可提高西药的临床作用,有助于恢复机体的各项功能,值得推广运用。对于暑湿感冒,患者出现高热表现者,均可应用痰热清、热毒宁、炎琥宁、喜炎平等注射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com/sxqsyzd/570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