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介绍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分类
肾小球肾炎诊断
肾小球肾炎护理
先天肾小球肾炎

医院儿科专家谷成锁为您讲解传染性

一.什么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淋巴单核系统增生的急性病症,多见于学龄前-学龄儿童,经口-口传播,主要表现为腺样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甚至全身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大,血中淋巴细胞及“异淋”增高,若治疗得当,多数预后良好,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可迁延或慢性化。

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何临床表现?

潜伏期:在学龄前-学龄儿童为9~11天。

典型临床表现:

1.发热热型不固定,热程不一,从数日至数周,也有长达2~4个月者;部分患儿发热不明显;多伴有出汗。

2.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普遍受累,以颈浅淋巴结最常见,腋下、腹股沟、纵隔、肠系膜淋巴结亦可受累,中等硬度,可有触痛,甚至从皮表即肉眼可见。

4.肝、脾肿大半数患儿轻度脾肿大,约10%患儿肝肿大;转氨酶升高者占2/3,部分有黄疸。

5.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维持3~7天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6.其他严重者表现为无菌性脑炎、脑膜炎、周围神经炎等症状;偶见心包炎、心肌损害或肺炎。

六.应特别警惕下列并发症的发生!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急性肾小球肾炎

脾破裂

心肌炎

(二)血清学检查

1.嗜异性凝集试验病儿血EB病毒IgM嗜异性抗体检测(+)有诊断意义,若逐周测定呈4倍以上增高,则对诊断意义更大,可持续6个月。

2.EB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

八.临床上如何进行诊断?

一般情况下根据下列特点进行诊断:

1.相应的临床表现(如上所述);

2.末梢血涂片分类: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超过5%,甚至≧10%;

3.EB病毒-IgM嗜异性抗体(+);

4.EB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九.如何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对症治疗

(1)急性期宜卧床休息,加强身体特别是口腔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肝脾肿大时应严格限制剧烈运动,以防发生破裂。

(2)病儿出现高热时可口服布洛芬;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锡类散喷咽部或草珊瑚片含化。

(3)重型并发心肌炎、肝炎、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伴出血者,可用保护心肌、保肝治疗,并考虑短疗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

(二)抗病毒治疗

(1)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10mg/kg.d,初治10-14天,复治7-10天。

(2)抗菌药物仅用于咽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

(3)复发、反复感染病儿可联合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针(按mg/kg.d,连用3天)。

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后怎样?

本病预后多良好;若治疗不及时、不得当或复发、反复感染,病毒常常潜伏,该个体成年后发生淋巴瘤或鼻咽癌的可能性明显增高,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亡,需引起高度重视。

十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何预防?

1.对于个体来说,务必自幼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和使用公筷、公勺以及不乱捡食的良好习惯。某些家长对小儿口对口喂养的恶习应当禁止。

2.本病直到目前尚无预防性的疫苗接种。

3.一旦确诊即应入院治疗。急性期应床旁隔离(接触后洗手消毒)以及呼吸道隔离(戴口罩),被其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所沾濡的物品宜用漂白粉、含氯消毒剂或煮沸消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com/sxqsyjs/8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