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介绍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分类
肾小球肾炎诊断
肾小球肾炎护理
先天肾小球肾炎

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第七篇

第四节腺病毒科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的成员较多,人类、哺乳动物及禽类的许多腺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本科多数成员产生亚临床感染,偶致上呼吸道疾病,但是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及鸡的减蛋综合征病毒有重要致病意义。

许多腺病毒凝集红细胞,是由于其五邻体纤丝顶端与红细胞受体形成间桥之故。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HA-HI)多年来用于腺病毒感染血清学诊断。由于腺病毒具有宿主的高度特异性,因此,除少数例外,一般只能用天然宿主的细胞培养。

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nfectiouscaninehepatitisvirus,ICHV),学名犬腺病毒(Canineadenovirus,CAV),是重要的动物致病腺病毒,遍及世界。CAV分1型和2型两种,CAV-2引致幼犬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CAV-1引致犬的传染性肝炎。

CAV-1具有腺病毒典型的形态结构特征。无囊膜,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衣壳由个壳粒组成,12个五邻体上有突出的纤丝。

为哺乳动物腺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单分子的、线状双链DNA,长30?31kb,在DNA分子两端存在末端反向重复(ITR),5,端连接有末端蛋白。

CAV-1与CAV-2抗原性高度交叉,因此,可用2型弱毒疫苗接种,既可对传染性肝炎免疫,又不会发生角膜水肿。犬崽出生后9?12周仍有母源抗体,可能干扰主动免疫。犬传染性肝炎的免疫预防是兽医实践中最见效的,原因是疫苗弱毒被接种犬排放到环境,其他犬与之接触而获得免疫,造就了高水平的群体免疫。

病毒经鼻咽、口及黏膜途径进入体内,最初感染扁桃体及肠系膜集合淋巴结,而后产生病毒血症,感染内皮及实质细胞,导致出血及坏死,肝、肾、脾、肺尤为严重。在自然感染的康复期或接种病毒弱毒疫苗后8?12d,因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致角膜水肿及肾小球肾炎,前者导致“蓝眼”。感染犬通过尿、粪及唾液排毒,康复6个月以后仍可从尿中检出病毒。

可用ELISA、HA-HI、中和试验以及PCR检测病毒。必要时可作病毒分离,用MDCK或其他犬源细胞,24?48h出现CPE,免疫荧光抗体鉴定。

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Eggdorpsyndromevirus,EDSV),除感染鸡以外,家鸭、野鸭及鹅也可感染和发病。

病毒粒子直径75?80nm,无囊膜,呈典型的二十面体对称,壳粒清晰可见,每一基底壳粒上有一纤丝,这一特征与典型的腺病毒无区别。

禽腺病毒属成员,基因组由线状双股DNA组成。六邻体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它与五邻体蛋白和纤维蛋白一起构成腺病毒的外壳,其中含有主要的属和亚属特异抗原决定簇和次要的抗原决定簇。此外,DNA结合蛋白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蛋白,不仅对病毒DNA的复制是必需的,而且还参与病毒宿主范围的决定及病毒转录和转录后的基因调控。

只有一个血清型。

感染禽产褪色蛋、软壳蛋或无壳蛋,其蛋壳分泌腺及输卵管上皮细胞坏死,往往有炎性渗出,并可见核内包含体。感染禽所产的蛋是主要的传染源,粪也带毒,造成污染。种禽场因孵化带毒种蛋全群感染,散发病例则因鸡接触鸭、鹅或带毒的水禽粪所致。

根据症状诊断并不困难,确诊可作病毒分离或HA-HI或中和试验检测抗体。

第五节细小病毒科

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成员中,最早报道的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此后发现的貂肠炎细小病毒与犬细小病毒推测均来自猫的细小病毒。猪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及番鸭细小病毒对猪的胎儿、雏鹅或雏番鸭有致病性。不论什么年龄的动物,病毒都感染持续分裂的淋巴组织及肠上皮细胞,导致泛白细胞减少及肠炎。

一、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所致的繁殖障碍是世界养猪业面临的问题,一旦病毒侵入易感猪群,发病率非常高。

PPV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无囊膜,直径为18?26nm,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等轴立体对称。

单分子线状单股DNA。编码3种结构蛋白VP1、VP2和VP3,VP2是细小病毒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具有血凝特性的血凝部位分布在VP2蛋白上。编码3种非结构蛋白NS1、NS2和NS3,在细小病毒的DNA复制、RNA转录及病毒的组装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NS1也具有抗原性,并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只发现一个血清型。

猪细小病毒病主要特征是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产,胚胎死亡、胎儿木乃伊化和病毒血症,而母猪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其他猪感染后也无明显临床症状。30d之内的胎儿感染病毒后死亡并被吸收,70d以上的感染后患病较轻,并产生免疫应答。与其他细小病毒相比,猪细小病毒更易引致慢性排毒的持续性感染。

快速诊断可用标准化的荧光抗体检测胎儿冰冻切片。也可用豚鼠红细胞做HA-HI,检测胎儿组织悬液中的病毒。PCR法适用于持续感染的诊断。检测血清抗体诊断价值不大。

二、犬细小病毒

年首次报道了犬细小病毒病,病原为犬细小病毒2型(Canmeparvovmis2,CPV-2)。由于病毒的高度稳定性,经粪-口途径有效地传播,同时存在着大量易感的犬群,因此,犬细小病毒病在全世界大流行。

病毒粒子较小,直径20?22nm,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

单分子线状单股DNA。编码3种结构蛋白VP1、VP2和VP3,其中VP2是其保护性抗原;编码两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犬细小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主要与VP2蛋白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有关。

犬细小病毒与猫细小病毒、貂细小病毒有密切关系;能够产生交叉免疫和血清学的交叉反应。与猪和牛细小病毒关系较远。CPV-2发现20多年来,出现了抗原性漂移。

所有犬科动物均易感,并有很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血液白细胞显著减少、出血性肠炎和严重脱水为特征。

最简便的方法是做HA-HI试验,用猪或恒河猴红细胞于pH6.5、4℃进行血凝试验,检测犬粪悬液。还可用ELISA、PCR等方法检出病毒。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感染的诊断。

三、鹅细小病毒

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ms,GPV)又名小鹅瘟病毒,主要侵害3?20日龄小鹅,以传染快、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下痢以及渗出性肠炎为特征。

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20?22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电镜下;可见完整病毒粒子和病毒空壳。

核酸为线状单股DNA。结构蛋白有三种:VP1、VP2、VP3,其中VP3为主要结构蛋白。病毒无血凝活性。

只有一个血清型,与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等病毒无抗原关系,但与番鸭细小病毒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可在12?14日龄的鹅胚或番鸭胚或它们的细胞培养中增殖。

小鹅瘟发病及死亡率的高低与母鹅免疫状况有关。病愈的雏鹅、隐性感染的成年鹅均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成年鹅通过卵黄将抗体传给后代,使雏鹅获得被动免疫。鹅细小病毒对雏番鸭有致病性。

快速诊断可用标准化的荧光抗体检测病变的实质脏器,还可用病毒中和试验、ELISA、PCR检测病毒。如做病毒分离,可采用鹅胚或番鸭胚接种,5?8d内死亡,收获尿囊液作进一步鉴定。

四、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panleukopeniavirus,FPV)又名猫瘟热病毒,为细小病毒属成员。猫感染后可很快产生免疫应答,3?5d即可检测到中和抗体,高滴度的抗体与免疫保护成正比。母源抗体可提供被动免疫保护。诊断可用HA-HI试验、分离病毒、ELISA或免疫荧光、PCR等。

五、貂肠炎病毒

貂肠炎病毒(Minkenteritisvims,MEV)又名貂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属成员,其形态、理化特征和生物学特点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相似。用常规血清学方法不能区别MEV、FPV和CPV。MEV可引起貂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为急性肠炎和白细胞减少。常用的诊断方法是HA-HI试验。

六、貂阿留申病病毒

貂阿留申病病毒(Aleutianminkdiseasevirus),为细小病毒属成员。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DNA。该病毒可引起水貂慢性消耗性、超敏感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浆细胞增多、高γ球蛋白血症、持续性病毒血症等。虽然产生高滴度的抗体,但不能中和病毒。病毒与抗体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引致肝炎、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贫血乃至死亡。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慢性感染貂可常年排毒。目前,检测方法主要有碘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补体结合试验、对流免疫电泳、ELISA等。

第六节圆环病毒科

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于年确立,成员包括猪、禽及植物的圆环病毒,是已知最小的动植物病毒。本科成员的病毒颗粒形态及基因组均类似,但生态学、生物学及抗原性相差甚远,无共同抗原决定簇及序列同源性。

猪圆环病毒

猪圆环病毒(Porcinecircovirus,PCV)是在猪肾细胞系PK15中发现的第一个与动物有关的圆环病毒,命名为PCV1。年在法国首次分离到PCV2,与PCV1抗原性有差异,引起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multisystemicwastingsyndrome,PWMS)。PCV2感染还可致繁殖障碍、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呼吸道疾病等。

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囊膜,直径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

圆环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共价闭合环状的双义单链DNA。有11个ORF,但其中两个主要的阅读框分别编码病毒复制相关(Rep)蛋白和衣壳(Cap)蛋白。Rep蛋白是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在所有圆环病毒中相对保守。Cap蛋白构成病毒的衣壳,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保护反应。

具有PCV1和PCV2两种血清型,两血清型间Rep蛋白有一定的抗原交叉性。

PCV1无致病性,而PCV2感染可引起PMWS等圆环病毒病。一些病原体如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多杀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等与PCV2有协同致病作用。免疫刺激、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应激因素也是发病诱因。PCV2感染还可使猪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依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结合剖检病变,可对PCV2所致的PMWS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病毒,可取肺脏、淋巴结、肾脏、血清,用PK15细胞培养,结合免疫荧光、PCR、免疫酶染色等方法进行鉴定。也可直接从组织中检测PCV2,可用ELISA检测抗体。

第七节反转录病毒科

反转录病毒科的成员均具有反转录酶,许多成员对动物有致病性。

一、禽白血病病毒

禽白血病病毒(ALV)可引致各种传染性肿瘤,如淋巴细胞增多症、成红细胞增多症、成髓细胞增多症、髓样细胞瘤、内皮瘤、肾胚细胞瘤等,以淋巴细胞增多症最为常见。

病毒粒子近似球形,有囊膜,囊膜处有放射状突起。

甲型反转录病毒属成员,病毒基因组为二倍体,由两个线状的正股单股RNA组成。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以前病毒的形式存在于鸡体的基因组,很少表达;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复制完全,具有gag、pol及env基因。

根据病毒中和试验、宿主范围及分子特性,ALV已分类至10个亚群,分别命名为A?J,其中A?D亚群为外源性,E亚群为内源性。在同一亚群的病毒之间通常存在一些交叉中和作用,而不同亚群的病毒之间,没有共同的中和作用抗原,但B、D亚群除外。

雏鸡先天性感染外源性非缺陷型白血病病毒时,可发生肿瘤,并产生病毒血症。缺陷型的白血病病毒在外源性非缺陷型的白血病病毒共同感染鸡时,可复制并致病,引致成红细胞增多症、成髓细胞增多症及髓样细胞瘤,所致肿瘤的不同是由于病毒的v-onc基因不同。病毒可经水平或垂直传播。水平传播需要长时期密切接触,垂直传播更为重要。

根据病史、症状及剖检发现肿瘤通常可作出诊断,但应与马立克氏病相鉴别。可用ELISA等检测病毒抗原。必要时可送专业实验室作病毒分离鉴定。

二、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

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Caprinearthritis/encephalomyelitisvirus,CAEV)是山羊最重要的病毒,某些羊群的感染率高达80%。CAEV为慢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RNA。与维士纳/梅迪病毒抗原存在强烈的交叉反应。CAEV所致疾病有两种表现形式,2?4月龄的羔羊发生脑脊髓炎,1岁左右的山羊发生多发性关节炎,后者更为常见。病毒可人工感染绵羊,但自然感染仅限于山羊。初生羔羊通过初乳及乳感染。诊断方法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抗体,此法亦用于羊群的免疫监测。

三、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infectiousanemiavirus,EIAV)感染马属动物,马最易感,骡、驴次之,在世界各地的马均有发现。EIAV为慢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RNA。EIAV至少有8个血清型,在持续感染期间,随着病马连续发热,体内的病毒不断发生抗原漂移。EIAV感染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及亚临床4种类型。急性型症状最为典型,出现发热、严重贫血、黄疸等,80%患马死亡。急性或亚急性耐过的马可终身持续感染。病毒首先感染巨噬细胞,然后是淋巴细胞,所有感染马终身出现细胞结合的病毒血症。诊断方法采用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试验。

———————END——————

如何获取考试资料的信息呢?扫码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shengd.com/xtsxqsy/1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