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5个时期,其中肌酐是衡量肾病分期的重要指标。
通常肌酐升高到以上,就是进入了肾病2期,此时肾功能损伤相对比较轻微,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多。
多数人可能出现轻微潜血、尿蛋白、水肿等情况。
不把尿蛋白降下来,肌酐如何控制得住?
肾病早中期多以肾小球纤维化发展为主,其中尿蛋白是导致血肌酐升高的源头之一,且多数病理类型均存在大量的尿蛋白,因此抑制尿蛋白水平是延缓肾功能的重点目标。
肾病步入中后期,肌酐开始逐渐升高,一些医生在诊治时就引导患者把焦点放在了降低肌酐、尿酸还有纠正贫血等方面,反而在用药上对尿蛋白的控制不是很重视了。
肾功能不全中后期还需要大量用药控制尿蛋白的指标吗?
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首先,部分病理类型的肾病,在初期肾脏免疫炎症反应比较激烈,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处于不断破损的状态,因此导致大量尿蛋白的漏出。
积极采取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后,多数肾病可以控制住尿蛋白水平,降到低于1克甚至0.5克或更低的情况。
此时即使肾脏整体功能仍然在进展,但炎症反应得到控制,尿蛋白的量不会特别大,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药物开始减量。
但不能代表尿蛋白不会对肾功能造成影响,就可以不重视了。
众所周知,尿蛋白基本贯穿于整个肾病的发展始末,是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2-3期(肌酐-μmol/L,肾小球滤过率30-90ml/min)的肾友,通常尿蛋白仍是血肌酐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积极降低尿蛋白,掐断这个导致肌酐升高、肾衰加重的源头。
对于常规的肾炎、肾综类型的肾病,还有一些肾病,肾功能损伤越严重,相应的尿蛋白量也越大。比较典型的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
对于已经到了4期(肌酐-μmol/L,肾小球滤过率15-30ml/min)的肾友,肾脏经不起折腾了。
通常肾脏病的治疗不单是降低几项指标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针对肾脏病的原发病、肾功能损伤、肾脏内部病理变化做出相对于的治疗,以尽可能恢复和维持肾脏各个方面的部分功能包括滤过功能、代谢功能、调节功能及排毒功能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