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病变部位是:
A.蛛网膜下腔
B.丘脑及基底节
C.硬脑膜
D.大脑皮质
E.脑室内
↓
↓↓
↓↓↓
A。解析:(1)该题考查药理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知识点。(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理肉眼观,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故本题选A。
2.海绵状脑病的致病因子是:
A.糖脂蛋白
B.类蛋白
C.膜蛋白
D.磷蛋白
E.胞蛋白
↓
↓↓
↓↓↓
A。解析:(1)该题考查病理学-海绵状脑病的知识点。(2)海绵状脑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种糖脂蛋白,称朊蛋白,因此该病又称为朊蛋白病。故本题选A。
3.结核病的细胞免疫,哪种细胞起主要作用: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嗜酸粒细胞
↓
↓↓
↓↓↓
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结核的免疫细胞的知识点。(2)感染结核近3周时,细胞免疫开始发挥作用。巨噬细胞分泌MHCⅡ类抗原呈递并与有αβ-T细胞受体的未定型CD4TH0细胞结合,巨噬细胞分泌的IL-12促进CD4TH0演变为TH1细胞,后者分泌IFN-γ。IFN-γ是激活巨噬细胞的关键,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如TNF可促使单核细胞聚集、活化、逐渐分化为上皮样细胞、并融合为Langhans多核巨细胞,形成上皮样肉芽肿。IFN-γ和TNF协同作用诱导含氮氧化物和自由基水平增高以杀灭巨噬细胞内的细菌。CD4+T细胞亦可促进CD8+T细胞溶解染菌的巨噬细胞。上述TH1反应过程中的任何缺陷,均可导致结核肉芽肿形成不典型,因而缺少抵抗力易导致结核病进展。综上所述,本题应该选择B。
4.结核病的变态反应属于哪型: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V型
↓
↓↓
↓↓↓
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的知识点。(2)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可引起皮肤黏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A错)。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如寄生虫疾病常见于:黑热病、疟疾(B错);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C错)。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常见Ⅳ型变态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多种细菌、病毒(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等(D对)。综上所述,本题应该选择D。
5.一位病人患病已3周,有持续性高热、心跳过缓、腹胀、腹泻并见出血,因中毒性休克死亡。尸检发现,泛发性腹膜炎、回肠末端见一穿孔、回肠孤立和集合淋巴结肿胀、坏死、溃疡。脾脏肿大,应诊断为:
A.细菌性痢疾
B.阿米巴痢疾
C.肠伤寒
D.肠结核
E.急性坏死性肠炎
↓
↓↓
↓↓↓
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病理学-细菌性痢疾、伤寒的知识点。(2)一位病人患病已3周,有持续性高热、心跳过缓、腹胀、腹泻并见出血,因中毒性休克死亡。尸检发现,泛发性腹膜炎、回肠末端见一穿孔、回肠孤立和集合淋巴结肿胀、坏死、溃疡。脾脏肿大,肠伤寒:好发部位在回肠下端,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淋巴系统受累、表情淡漠,玫瑰疹,可肝脾大(C对)。细菌性痢疾: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粪便中有大量白细胞(A错)。阿米巴痢疾:好发于盲肠和升结肠,呈果酱样,粪便中有大量红细胞(B错)。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有结核病史,以腹痛腹泻为表现,很少出血(D错)。急性坏死性肠炎:症状重,肠出血,可伴有急腹症表现(E错)。综上所述,本题应该选择C。
更多医学基础知识资料,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