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医朱良春《补肾健脾泄浊汤》
生黄芪30g,淫羊藿15g,制附子6g,生白术20g,潞党参15g,全当归10g,川芎10g,丹参20g,石韦20g,扦扦活30g,六月雪30g,土茯苓45g,甘草6g。
补肾健脾,渗湿泄浊。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期,属脾肾两虚,浊阴内遏者。症见面色?白少华,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形瘦,纳谷欠香,腰酸腿软;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弦。水煎服。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之气;附子、淫羊藿温肾助阳,直补先天;土茯苓淡渗利湿,直泄肾浊;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以祛瘀毒;石韦、六月雪、扦扦活活血利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渗湿泄浊之功。如血压偏高者,去附片、加广地龙15g;湿热明显者加生黄柏20g,六月雪30g。慢性肾炎由于病程长,变症多,很难有一种确切之中医病名以代表。朱氏认为《素向》之“肾风”似相切合,尿毒症阶段则与“肾厥”“关格”相一致,可从其有关文献中找到不少有益的资料。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其发病的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的失调,乃是构成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补泻并施,益气化瘀,通腑泄浊,庶可奏功。慢性肾炎整个过程中,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因此,温补脾肾是重要的法则。而黄芪、淫羊藿、附子是关键性的药物,除舌质红绛、温热炽盛者外,均应选作主药。附子、淫羊藿不仅可以温肾,而且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黄芪益气培本,促进血循,兼能利水,均有助于肾功能之恢复。其他,则随证用药,因证制宜。石韦有消除肾小球性病变,抑制过亢之卫气之功。近代研究,认为其有抑制免疫反应之效。尿蛋白(++~++++)者可加重其用量至30~60g,配合仙鹤草、益母草,对消除尿蛋白有较佳之效。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虚为本,但湿热、水毒、浊瘀为标,尤其在尿毒症阶段,更不能只治本,不治标。因此时血中尿素氮及肌酐的指标明显升高,这是限定尿毒症轻重、进退的重要标志,也为治疗之关键所在。在温肾、补肾的同时,必须配合化湿热、利水毒、泄浊瘀之品,才能有利于危机之逆转。六月雪、扦扦活、土茯苓、生大黄均为必用之品(脾虚甚者、大黄则不用)。六月雪为土牛膝之异名,可补益肝肾,活血利水。扦扦活为接骨木之异名,可活血利水。如见浊阴上干,呕吐频繁,服药困难者,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熟附片10g,生大黄10~20g,生牡蛎30g,生槐花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将上药煎成ml,待温,以50~80滴/分速度直肠滴入,保留,每日1~2次。朱氏称它为“中药肠道透析法”,对呕吐、逆食、乏力、高血压及防止感染与出血,均有明显之作用,可降低血尿素氮、肌酐,使之从肠道排出,还可降低血钾,减轻肾周围水肿,改善肾血流量,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如果尿毒症严重,出现昏迷、抽搐时,还可静脉推注“醒脑静”(安宫牛黄丸制剂),每次2~4支,加50%葡萄糖40ml,缓缓注入,每6小时1次,一般次日即神清搐止,呕吐渐缓,即改为每日1~2次,继用3日,并予温肾解毒,降逆泄浊,化瘀利水之品内服,可以度过危险期。用冬虫夏草研粉,每服1g,1日2次,有巩固疗效之功,或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亦可。周某某,男,61岁。年6月2日就诊。主诉眩晕乏力已年余,近7月来,纳呆,恶心,经常呕吐。近1年多来,头眩乏力,未加重视,年11月底,神疲加重,经常眩晕恶心,甚则呕吐,医院诊治,经全面检查:贫血貌,血红蛋白94g/L,无明显水肿,桶状胸,叩诊呈清音。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少量。生化检查:尿素氮:18.61mmol/L,肌酐:.8umol/L,尿酸0.u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5.8mmol/L,原电泳:20万~40万,区带:中分子为主,肌酐:16umol/L,补体C?:0.68g/L,补体C?:0.15mg/L。肾图提示:双肾功能轻度受限。B超示:双侧肾脏略有缩小,伴有小囊肿。诊断为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期。经用色醛化淀粉、硝苯吡啶、潘生丁、丹参片、维生素E等治疗,进展不大,肾功未能恢复,症情如旧,要求中药治疗。检查:面色?白少华,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形瘦,纳谷欠香,腰酸腿软。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弦。诊断: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期,属脾肾两虚,浊阴内遏者。治疗:补肾健脾,渗湿泄浊。予补肾健脾泄浊汤。年6月17日二诊:药后复查肾功:尿素氮由18.5mmol/L降为15mmol/L,肌酐由mmol/L降为mmol/L,自觉精神较振,眠食尚安;苔薄,脉细弦。药既合拍,可继进之。上方加萆薢(bìxiè)15g、地龙15g,10剂。年6月29日三诊:症情稳定,纳谷显增,仪寐安适,精神振爽,拟回太仓原籍休养。原方续服20剂后,以六味地黄丸长期服用巩固之。年1月15日来信告知,肾功正常,精神复原,面色红润,已在家乡企业做咨询工作。祖国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涌现出众多灿若明星的中医学药学家,正是他们在悬壶济世、耕耘杏林的过程中,在一方一药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惊绝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