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常见的幼儿传染病之一,疫情大都爆发在幼儿园和学校。发病高峰为每年的春季5-6月,冬季12-1月。
猩红热发病有以下6点症状特征
1.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重者可达40℃以上。
2、婴幼儿有发生惊厥或谵妄者。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进食。咽及扁桃体显着充血,亦可见脓性渗出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扬莓,称杨莓舌。颈部及颌下淋巴腺增大,有触痛。
3、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猩红色约针头大的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如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
4、面颊部潮红、无丘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为口周苍白圈;口腔粘膜亦可见粘膜疹,充血或出血点,出疹期仍发热。
5、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行"帕氏征"。
6、病程第一周末开始脱屑,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可能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
啊!又是猩红热?!但是我搞不清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可能是得了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当您的宝宝有以下症状时,就要警觉咯!
猩红热的主要发病人群
以2~10岁儿童为主。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可出现聚集性甚至暴发疫情。
猩红热是怎样传播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污染过的食物、玩具、手巾、衣被等传播。
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咽颊炎、全身弥漫性红疹,可伴有草莓舌、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和疹后脱屑等。
猩红热怎样预防?
目前,猩红热尚没有可供预防的菌苗,因此,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应在春、冬季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要戴口罩。
猩红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皮肤脱屑期则无传染性。当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的时候,通过空气就会传给别人。也可通过被病人污染的食物、餐具、玩具、图书、日常用品等传播,故容易在幼儿园造成流行。因此在此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出门要带口罩,是预防猩红热的关键。
专家提示: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父母应严密观察,注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得了猩红热的患儿应立即隔离和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大部分在10天内能治愈。少数病人可并发颈淋巴结炎、中耳炎甚至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心肌炎,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不可麻痹大意。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