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arsclerosis,FSGS)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光镜下主要表现为累及部分肾小球和毛细血管襻的硬化性病变,电镜下以足细胞足突融合和胞体脱落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伴或不伴血尿,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累,部分患者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根据病因,FSGS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和原因不明四种类型。FSGS的发病率具有人种差异,该病在黑人中较为常见,在亚洲人中则相对少见,国内FSGS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3%~14%。FSG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足细胞损伤是发病的关键因素。足细胞损伤原因包括免疫、炎症、遗传、代谢、感染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FSGS患者预后异质性较大,与肾功能、尿蛋白水平及疗效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适合我国人群和国情现状的诊疗共识。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等亦开始用于激素抵抗性、激素依赖性、频繁复发性FSGS的治疗,为FSGS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思路。为规范FSGS的诊断与治疗,上海市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在FSGS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肾脏病临床和病理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撰写了《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国内临床医师参考,旨在规范临床诊治,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共识形成
1.成立共识协作组:上海市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具有较为丰富的肾脏领域诊疗经验的11名成人肾内科专家及1名肾脏病理专家组成专家协作组,部分专家此前曾参与制定国内多部专家共识的制订。
2.制订共识:首先检索国内外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近10年相关文献,主要检索词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arsclerosis,文献类型包括指南/共识/专家意见、Meta分析、系统综述/回顾分析、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等,以及从中外指南和综述/荟萃分析所附参考文献继续扩展检索及筛选,形成共识文献库。随后,专家组成员根据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及诊疗经验,经过6轮会议讨论和10次Email文稿修订,最终在全体专家成员一致同意下,形成本共识。
共识
一、临床表现
1.蛋白尿: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定量≥3.5g/24h,血浆白蛋白≤30g/L,伴或不伴有水肿、高脂血症)。
2.血尿:部分患者伴有镜下血尿,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3.高血压:较多见,约30%患者起病时即存在高血压。
4.肾功能异常:多数患者确诊时伴有肾功能下降,且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
FSGS患者的5年肾脏存活率为45%~75%。其中,非肾病综合征患者10年肾脏存活率90%,肾病综合征患者10年肾脏存活率仅57%。
二、诊断流程
FSG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确诊依赖于肾组织活检病理诊断。
(一)病因诊断
根据病因不同,FSGS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和病因不明4个类型。
1.原发性FSGS: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原发性FSGS一般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电镜下见足突弥漫融合。原发性FSGS的诊断首先要排除继发性FSGS、遗传性FSGS和原因不明FSGS。
2.继发性FSSG:通常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常见原因如下:
(1)功能性肾单位数量减少,如孤立肾、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低出生体重等;
(2)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球高滤过的适应性反应,如肥胖相关性肾病;
(3)病毒感染,如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
(4)药物,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海洛因、抗病毒药物等。
3.遗传性FSGS:这类患者的家族中常有多名成员患病,或者父母为近亲婚配。遗传性FSGS一般由单个基因致病突变引起,儿童较为常见的致病基因包括NPHS1、NPHS2、ADCK4、WT1等,成人较为常见的致病基因包括COL4A3~5、INF2、TRPC6和ACTN4等。
4.原因不明FSGS:不同程度蛋白尿,无肾病综合征,肾组织电镜下可见节段性足突融合,诊断需排除继发性FSGS和遗传性FSGS。
(二)病理诊断
FSGS病变最早见于皮髓交界处,且呈局灶节段性分布,因而容易误诊、漏诊。因此,强调肾组织活检取材应包括皮髓交界组织。采用肾活检组织连续切片可提高诊断率。根据哥伦比亚FSGS分型,FSGS病理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塌陷型(FSGS,collapsingvariant):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或球性毛细血管襻塌陷,塌陷处足细胞增殖和肥大。病变可见于毛细血管襻的任何部位。
2.顶端型(FSGS,tipvariant):至少一个肾小球尿极节段性病变(靠近近端肾小管25%的毛细血管襻区域),但一定要有毛细血管襻与尿极球囊壁粘连,或增生的足细胞、壁层上皮细胞伸入尿极近端小管中,或襻向尿极延伸,可以是细胞性病变或硬化。病变部位主要在顶部,需除外塌陷型和门周型。
3.细胞型(FSGS,cellularvariant):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或球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堵塞襻腔,可伴核碎裂或泡沫细胞。病变见于毛细血管襻的任何部位,需除外塌陷型和顶部型。
4.门周型(FSGS,perihilarvariant):至少一个肾小球有门部周围(肾小球血管极)透明样变或硬化。节段性硬化或透明样变主要位于门周部。需除外塌陷型、顶部型和细胞型。
5.非特殊型(FSGS,nototherwisespecified,NOS):较常见,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细胞外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襻闭塞,可伴节段毛细血管襻塌陷而无相应的足细胞增殖。病变可见于毛细血管襻的任何部位。此型需除外塌陷型、顶部型、细胞型和门周型。
(三)基因诊断
疑似遗传性FSGS的患者进行基因诊断不仅可以帮助临床诊断,对治疗方案选择、预测疾病预后、产前诊断及肾移植均有重要意义。基因诊断适用于有肾病家族史、儿童或婴幼儿起病、临床表现为综合征类型(如眼耳肾综合征等)及成人激素抵抗FSGS患者。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包括Panel测序、全外显子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等。
三、治疗
FSGS的治疗目标包括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避免血栓栓塞并发症等。持续性大量蛋白尿的患者预后较差,更早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因此肾病综合征应尽快得到缓解。在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治疗获益与风险。
(一)疗效评估
1.完全缓解(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