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介绍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分类
肾小球肾炎诊断
肾小球肾炎护理
先天肾小球肾炎

中药综学习第19周薛丽娜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zggylt.com/

课代表寄语

本周接着学习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临床意义,为了便于学习,将知识点以图表形式展现出来,希望能帮助大家!

第五章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临床意义第三部份内容

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

尿沉渣管型

1.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还可见红细胞管型。

2.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透明管型,偶见脂肪管型、蜡样管型和宽大管型。

3.肾病综合征常见有脂肪管型,容易见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有透明管型。

4.急性肾盂肾炎少见有白细胞管型,偶见有颗粒管型。

5.慢性肾盂肾炎可见较多白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

此外,尿沉渣管型异常尚可见于应用多黏菌素、磺胺嘧啶、顺铂等药物所致。

尿沉渣结晶

1.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

2.大量的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核蛋白更新增加

3.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4.大量的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

5.胱氨酸结晶可见于胱氨酸尿的患者,某些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可伴随有胱氨酸结石。

6.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常见于有严重肝病患者的尿液中。

7.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

8.脂肪醇结晶见于膀胱尿滞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液中。

9.服用磺胺药、氨苄西林、巯嘌呤、扑痫酮等药物,可出现结晶尿。

尿酮体(KET)

阳性:1.非糖尿酮尿,2.糖尿病酮尿。

尿肌酐

增加:①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减退;②消耗性疾病,伤寒,破伤风

减少:①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贫血、瘫痪;②碱中毒、肾衰。

尿尿酸

增加:①痛风,或组织大量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②核蛋白代谢增强;③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减少:①肾功能不全②高糖,高脂肪饮食。

尿淀粉酶

增加:减少:

粪常规

粪外观

主要影响粪便色泽的因素有:

1.食物:肉食者粪便呈黑褐色;绿叶菜食者粪便为暗绿色;食用巧克力、咖啡者粪便呈酱色;食用西红柿、西瓜者粪便为红色;食用黑芝麻者粪便为无光泽的黑色。

2.药物:口服活性碳、铋制剂、铁制剂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服用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服用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服用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服用华法林、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可使大便变红等。

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常由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症;大量稀水便也可见于艾滋病者的肠道孢子虫感染。

2.米泔水样便: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常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黏液便: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等。

4.胨状便: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脓血便: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等。

6.乳凝便: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等。

7.鲜血便: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

8.柏油便: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大于50ml)后,红细胞被胃肠液消化所致。

9.白陶土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等。

10.细条便:主要见于直肠癌等。

粪隐血

阳性: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

粪胆原

增加:溶血性黄疸。减少:阻塞性黄疸。

粪便细胞显微

①白细胞增多:见于肠道炎症、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和肠道反应性疾病。②红细胞:痢疾、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常有红细胞散在,形态较完整;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则成堆且被破坏。③吞噬细胞增多:急性肠炎和痢疾。④上皮细胞:肠壁炎症。⑤真菌: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白色念珠菌。

开心药师的理念:

实现药师梦想!学出自己的精彩!

开心药师,专注药师成长

中药QQ3群:

西药QQ2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com/sxqsyfl/647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