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一院)主体建筑内,一个三层的现代化肾脏疾病实验室日夜灯火通明,大连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坐落于此。
从空间位置看,研究所位于肾内科门诊、血液透析中心和病房中间,研究所犹如“发动机”一般,凭借“科所合一”的优势,推动医院的肾内科在临床诊疗技术和科研方面迈入“国家队”的行列。
肾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
从22台透析机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大医一院肾内科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周梦元主任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血液净化技术,为此后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90年代末,大医一院肾内科仍仅有8名医生,22台透析机。
年,林洪丽主任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大医一院肾内科。年,林洪丽主任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师从著名肾脏病学家陈香美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在陈香美院士的指导下,林洪丽主任制备出我国第一个TIMP-1转基因小鼠。
年,学成归来担任肾内科主任,那时林洪丽主任也只有34岁,是全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肾内科主任林洪丽教授
年,科室在国内较早开展了CRRT技术,之后不断开展高新技术和前沿诊疗方法,分阶段制定科室发展目标,凭着一股韧劲和执着,林洪丽主任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大医一院肾内科实现了华丽转身。
如今这里已成为肾脏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辽宁省肾脏病与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肾脏病一体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谈及科室的发展,林洪丽主任坦言来之不易。
“身处非省会城市,学科发展的外部资源肯定不能和北上广相比,也不能和省会城市比,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我们选择了正确的人才培养、临床高新技术、医院的大力支持。”肾内科医生团队合影
人才是科室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室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经过10余年的打造,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年龄结构合理、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骨干队伍,汇集肾脏病学、糖生物学、干细胞、微流控芯片等领域人才。其中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林洪丽主任说,这些年来,团队的成长最令我高兴。我们成为一个有激情、有执行力、有温度,相互团结协作的团队。
培养青年医生骨干,为科室未来发展积蓄能量。近年来,科室一大批青年骨干走出国门出国深造。
选派骨干医生出国进修
“硬核”科室如何炼成
核心技术精湛,高新技术先领,这句话成为大医一院肾内科最好的写照。
肾小球疾病诊疗和肾脏病理技术是科室的“强势项目”,科室肾活检数量居大连地区首位,采用的改良式肾穿刺活检技术使患者出血风险小,并发症少,肾脏病理质量及诊断水平得到业界很好评价和认可,参加了多项国际和国内基于肾脏病理的临床研究。
肾内一科护理团队
肾内二科护理团队
肾内三科护理团队
血液净化护理团队
在国际上创新性的开展间歇式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明显提高了肾病综合征的治愈率和缓解率。建立了低蛋白饮食联合酮酸治疗难治性肾小球肾炎营养治疗方案,研究成果写入新版《中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指南》。
开展个体化血液透析、免疫吸附、双重血浆置换等特殊血液净化技术,透析质量居国内前列。在国内较早开展经皮腹透置管术、安全微创,并帮助周边地区开展该项技术。
建立辽宁省腹透二、医院的管理模式以及特色的腹透管理“海岛模式”,成立中日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中心,开展超声引导下内瘘球囊介入和复杂血管通路的个体化术式。
在行业及地方肾脏病发展方面,都留下大医一院肾内科的“足迹”。
林洪丽教授受邀参加制定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为我国血液净化的规范化做出贡献。作为大连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大医一院肾内科负责大连地区的血透规范化管理,检查及血透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已经为大连市级周边地区培养了多名血液透析的医生和护士。
科研是促进临床新技术建立的灵魂,科室的发展与科研突破功不可没。
“科室有自己的实验室,拥有独立的肾脏病病理室和专门的肾脏病病理医生及病理技师,开展多项病理检测新技术,配备先进的超微病理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使得科室医生能够制定基于患者肾脏病理、临床表现和免疫状态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林洪丽主任表示,学科的科学研究实力使免疫性肾脏病的治疗成为大医一院肾内科特色优势亚专科。
肾脏病实验室病理检测
实验室激活了医、教、研所有细胞,在实验室搭建起的平台上,科室快速起飞并承担起多项国家级课题。
年,科室牵头国内多家肾脏病专科,联合进行的“影响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和医疗费用关键血液净化技术的评价及规范建立”获得原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立项,实现了辽宁省肾脏病领域国家重大课题的历史性突破。
林洪丽教授与学生讨论电镜的结果
年,学科又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蛋白质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特征性改变及作用机制”,学科的科研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获得辽宁省科技厅肾脏病创新团队
年获批成立“辽宁省肾脏病及血液净化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
年成立“慢性肾脏病防治技术培训中心”
打造基于临床的“科研型科室”
回归社会、品质生活,6月10日,大医一院肾内科为已经在该中心透析度过了10年、20年、30年血液透析患者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生日会。
“对于你们来说有两个生日,开始血液透析的日子也是另外一个生日,你们没因为透析而丧失生活的信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请你们对未来有信心,透析30年不是极限,我们期待和你们一起度过40年,甚至50年透析的生日,并且如果未来能够有更好的仿生肾脏,你们也许就能摆脱透析。”尽管工作繁忙,林洪丽主任还是来参加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血液净化治疗是科室的传统优势,大医一院长期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生存期居国内先进行列,血液净化中心“一床难求”。
医院从有限场地里挤出来的空间,林洪丽主任选择了扩大实验室面积。
“真正帮助患者的不是我们有多少床位,而是能不能找到根本解决办法。我们选择先扩实验室,没有增加血液透析床位,增加透析床位是规模扩张,实验室建设是科研刚需,不仅提升学科发展,还可以产生诊疗新技术,服务广大肾脏病患者。”林洪丽主任一直坚信,真正帮助患者的是紧密联系临床,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
目前,林洪丽主任正带领团队进行透析时机的研究,希望通过透析时机数学模型的建立,为血液透析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规避过早或过晚透析带来的风险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面对未来,林洪丽主任表示更应该做好科研加法,在肾脏病基础研究领域,加强交叉学科协同创新性研究,争取在微流控仿生肾脏芯片和蛋白质糖修饰方面有所突破。在临床研究方面,注重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成为基于临床的“科研型科室”。
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林洪丽老师和学生剪影
科室主任说▌问:如何确保血液透析的安全和质量?科室在这方面有何经验?
林洪丽主任:医疗质量是患者的生命线不能触碰。早在行业标准没有出来的时候,年我们就组织大连的肾脏病专家,建立了自己的透析质量控制手册,全部使用一次性耗材。在规避血液透析感染方面,利用我们透析中心双层的优势,实现了正常患者、病毒阳性患者、医护人员、物流通道区隔分离,规避了通道交叉的问题。
▌问:作为科室管理者,您认为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您在科室管理发展方面有何经验和总结?
林洪丽主任:“病人第一”这点是最重要的,仁爱是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病人仁爱、对同事仁爱,体现医者最本质的高尚品质。科室文化是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面对5G和智慧医疗,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问:科室下一步发展目标?
林洪丽主任:期待学科真正能出来标志性成果,留下点什么东西,比如新药靶点、芯片肾脏、新的治疗方法的转化和推广。
医疗资源下沉是未来必然趋势,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功能和定位是疑难危重症肾脏病诊治和科研创新平台,应该实现真正的技术辐射和示范作用。
我们不医院可以做的工作,比如普通的血液透析和腹膜透医院去做,这些不是三级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去规范和提高医疗质量,而自身应该注重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和新技术的研发。
本文首发:医学界
责任编辑:李兴鹏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