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阳气欲脱,急须扶阳!如果病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舌淡苔润,脉微欲绝,需不需要扶阳?那还用问?这是典型的亡阳证,阳虚欲脱,急当回阳,非大剂量姜附不能承担此任!
但如果说这个病人是感染性休克,严重细菌感染造成的休克,你还敢重用姜附回阳吗?
还是这个病人,如果他是消化道大出血引起的出血性休克,你还敢重用姜附回阳吗?
还是这个病人,如果他是中风,脑出血;或者是恶性肿瘤、白血病,你还敢重用姜附回阳吗?
你犹豫踌躇了!在病人命系一线、亟需扶阳的时候,你被现代医学的诊断迷住了双眼,迷惑了心智,该出手时不出手,以至于错失良机。
慢性疑难病,阳气已虚,应当扶阳!如果病人畏寒肢怕冷,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时时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白,脉虚无力,需不需要扶阳?
当然了,这是典型的阳虚证,肯定应当扶阳!
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可能的诊断,急性肾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甲亢?肿瘤?脂肪肝?脑梗塞?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如果你能抛开重重迷雾,坚持明辨阴阳,用姜附来扶阳,那么你已经真正进入了中医的门径!但许多人会在病人阳气已虚,应当扶阳的时候,迷失了方向。
临床上,病人是不会按教科书生病的。有时候,阳虚虽已呈现,但不可能具有上述所有症状,甚至会还表现出一些貌似相反的症状。此时,更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准确辨认阴阳,大胆应用扶阳之法。张存悌教授将郑钦安提出的“阴阳辨诀”的阳虚证候概括为“舌脉神色口气便”七项,分别是: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神——其人安静,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色——面色唇口淡白;口气——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便——二便自利。这是辨识阳虚的“金针”,千万不能一遇具体病症就发懵,阴阳不辨,寒热不分,跟着西医的诊断走!
常见病阳虚隐潜,未病先防,也要扶阳!象以上两种情况,在病人有明显的阳虚征象,甚至是阳气将脱之时再去救治,总有亡羊补牢之嫌。扶阳,更强调在没有典型指证,阳虚处于隐潜状态时,独具慧眼,巧加辨识,做到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吴荣祖教授的报告,专列“隐潜性阳虚及其应对”一节,指出:“所谓‘上工治其萌芽’者,即在疾病产生的初始阶段就进行有效干预,每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
例如,病人疲乏无力,困倦欲寐,脉微而细。虽无恶寒肢冷的虚寒征象,但却是少阴病的典型脉证。不管何病,均需扶阳。
再如,病人身发高热,但神萎无力,面色苍白,脉沉细,正应《伤寒论》上的这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时千万不要清热滋阴,急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助阳气。庄严在其报告“常见热象的辨识”,介绍有许多貌似热象的阳虚证。
临床上尚有许多表现为“上火”的病症,如口腔溃疡、面发痤疮、牙龈出血、口干口臭、咽喉疼痛、头痛、眩晕、耳鸣、耳痒、失眠噩梦、鼻塞流涕等等,从火热论治,有时可取得暂时的效果,但反反复复,不能根治。若从阳虚治疗,常可十中八九,效果迅捷而巩固。吴荣祖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阳虚之体,必有寒象之征,阳虚为本,邪气为标。风、湿、饮、痰、气、血、瘀、水、聚积、征瘕均可寒化,其根为阳虚也。”须要扶助阳气。为了帮助大家发现阳虚的蛛丝马迹,吴教授把目前临床容易被忽视或识辨之处,例举了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其中,“舌苔色黄不主热,舌质老嫩辨阴阳”的观点,尤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