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尿液中仅含微量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mg/L,当蛋白超过mg/L,或mg/24h或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及不正常时称为蛋白尿。尿蛋白检查有定性和定量检测,定量检测对于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尿蛋白是怎样形成的?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每天大约有0-升的血液从肾脏滤过,产生约升的原尿。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及多余电解质被滤出随尿排出体外,而红细胞以及大分子的蛋白质、脂肪等则不能被滤出。
当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致使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被肾小球滤过,或者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就形成了蛋白尿等,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发热、感染、剧烈运动以及直立性蛋白尿等情况;
病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病,肿瘤相关性肾病,骨髓瘤等。
什么情况下建议筛查尿蛋白?
1.常见的肾脏病患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
2.高血压、糖尿病、先兆子痫、心血管疾病、肿瘤患者、老年人群、肥胖以及肾病高风险人群;
3.长期服用西药的慢性病人群;
4.自查发现尿液泡沫增多久久不消失、水肿、腰部酸胀不适、尿血等;
5.常规体检,筛查。
尿蛋白常见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肾小球性尿蛋白:是临床最多见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①尿微量白蛋白(Alb):
早期肾小球电荷屏障损伤的标志蛋白,作为糖尿病、高血压、CKD患者和普通人心血管并发症、肾脏预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②尿转铁蛋白(Tf):
电荷屏障损伤的敏感标志物,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预测,比Alb更敏感。
③尿免疫球蛋白G(IgG):
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肾功能恶化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④尿α2巨球蛋白(α2-MG):
提示滤过膜严重受损或尿液中混入血液。
⑤尿白蛋白/肌酐(ACR):
ACR与尿常规/尿沉渣联合,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漏诊,并提高肾病的检出率。
肾小管性尿蛋白:主要见于急性肾损伤、药物肾损伤、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低钾肾病等。
①尿α1-微球蛋白(α1-MG):
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指标,肾近曲小管受损的敏感指标。
②尿β2-微球蛋白(β2-MG):
经典的肾小管标记蛋白,评价近端肾小管功能的特异指标,小管间质疾病的灵敏指标。
③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对诊断各种肾脏疾病小管间质受损及受损程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狼疮性肾病活动期的标志物。
④尿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
近曲小管细胞内溶酶体水解酶,肾小球不能滤过,常见于感染、药物、中毒及排异。
尿轻链蛋白:尿轻链的浓度能反映肾小管的功能,临床价值近似于尿α1-MG;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尿轻链蛋白定量对骨髓瘤的诊断、分期、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对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肾损害即骨髓瘤性肾病与慢性肾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END——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