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慢性肾脏病,人们首先会想到肾炎、以及肾病综合征。确实,它俩是非常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很多患者不明白二者有什么区别,今天就来普及一下它们的区别。
我们先了解一下它们分别是什么?肾炎:肾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原虫感染等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其中包括细胞因子、补体激活,参与肾小球的损伤过程,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血尿:可以是镜下血尿,也可以是肉眼血尿;
2、蛋白尿:蛋白尿可多可少;
3、肾功能下降:可以出现肾性高血压,在病变过程中可以出现肾功能异常;
4、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随着病变的进展,最终会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到尿毒症阶段。
对于肾炎的治疗,积极减少蛋白量摄入,控制血压,对于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积极的意义。在病变的过程中预防感冒、感染,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也较重要。
肾综: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符合前两条就可以诊断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组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类: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由肾外疾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包括: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系统性小血管炎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肿瘤相关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肾淀粉样变等;
?遗传性肾病综合征:如Alport综合征等。
肾病综合征vs肾炎,有交叉也有区别肾病综合征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当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加重,尿蛋白定量超过3.5g/d、同时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即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由于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发,所以,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大部分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个“杂物桶”。只要检查发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且无明显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等病史者,一般临床先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当经过免疫学检查、肾脏病理学检查等深度检查发现其他原因时,再从这个“杂物桶”中捡出来做出其他诊断。
比如,20多年前,医学界对系统性小血管炎还没有认识,许多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都被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后来,医学的发展认识到了这个疾病,通过ANCA检查、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将这些原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捡”了出来,明确了系统性小血管炎肾炎的诊断。
总而言之,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疾病,其中包括肾小球肾炎;而肾小球肾炎是一个疾病,病情加重了可以发展为肾病综合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