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介绍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分类
肾小球肾炎诊断
肾小球肾炎护理
先天肾小球肾炎

医院张宏教授团队发表的关于I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IgA肾病是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其被认为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但其致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近日,医院的张宏教授团队,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IF:8.)上发表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人体中IgA的来源,并且整合了黏膜感染,黏膜免疫状态,以及肠道微生物组相关证据,探讨三者之间在IgA肾病致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根据相关致病机制,进一步介绍目前IgA肾病治疗方式的进展,希望对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IgA肾病被认为是一类“器官特异性”的疾病,特征性的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或毛细血管壁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复合物沉积,可伴有C3、IgG或者IgM的沉积。该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约20%-40%的患者在确诊后的20年内将会缓慢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是我国乃至全球青壮年人群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目前其诊断仍然依赖于有创的肾组织穿刺活检;在治疗方面,IgA肾病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临床上主要是以非特异性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剂以及各类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其疗效并不十分一致,因此,进一步发现及阐释新分子、新途径及其致病机制,将为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该综述中,研究团队在目前较为公认的IgA肾病致病机制基础上,对肠道微生物组、黏膜感染,以及黏膜免疫的相关证据进行了整合,详细探讨了三者之间的互作机制,以及它们参与IgA肾病致病机制的潜在作用。其中,新兴的观点认为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同样参与了IgA肾病的致病机制,黏膜感染影响原始B细胞的类型转化,诱导浆细胞产生大量糖基化异常的IgA1分子。这些糖基化异常的IgA1分子在机体内被认为是自身抗原,并被循环中IgG/IgA分子所识别,形成免疫复合物。随着血循环,最终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另外,补体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的激活,将会进一步造成肾脏的炎症反应及损伤(图1)。

随后,研究团队对肠道微生物组以及黏膜感染相关证据进行了阐述。黏膜感染参与IgA肾病的致病机制目前主要有三种假说。第一个假说认为特定的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IgA1分子的产生及其糖基化的过程。第二个假说认为持续的黏膜感染同样参与疾病的致病机制,临床上以慢性扁桃体感染为主要例子。相关临床症状,组织学分析,遗传相关性研究,菌群研究,以及扁桃体切除术,都提示慢性扁桃体感染的潜在影响作用,但需进一步验证。第三个假说认为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包括微生物组成以及代谢产物的改变,一方面影响了B细胞的类型转换,另一方面同时也会影响IgA分子的产生,对IgA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图2)。

最后,研究团队基于对IgA肾病致病机制的认识,对目前IgA肾病的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除了常见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外,针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干预包括了抗生素,粪菌移植,益生元,以及特定代谢物的应用等。针对下游致病机制的干预,包括了羟氯喹,BAFF、APRIL抑制剂,IgA1蛋白酶,依库珠单抗,MASP-2抑制剂,脾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福坦替尼等,它们对IgA肾病的疗效值得期待(图3)。

医院的周绪杰副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课题组成员何嘉炜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HeJW,ZhouXJ,LvJC,ZhangH.Perspectivesonhowmucosalimmuneresponses,infectionsandgutmicrobiomeshapeIgAnephropathyandfuturetherapies.Theranostics;10(25):-.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com/sxqsyzz/5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