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介绍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分类
肾小球肾炎诊断
肾小球肾炎护理
先天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医案一则

肾病主任杨楠老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医案一则

首诊

姓名:某某

性别:男

年龄:20岁

主诉:乏力1年余

症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严重乏力,畏寒,恶风,无汗出,乏力,手足不温,心烦,口干不欲饮,眼干,困倦,纳可,眠可,夜尿1次,便溏。舌红,苔厚腻黄,舌体润;脉弦细数。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潜血2+,蛋白2+。

中医诊断:慢肾风

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

六经辩证:太阴少阴

方药:

黄芪50g附子15g干姜10g

肉桂10g黄芩15g茯苓20g

白术15g栀子15g桑螵蛸15g

五倍子15g小蓟15g生地15g

黄柏15g五味子15g炙甘草15g

7剂水煎取汁ml,ml日2次口服。

二诊

症状:无畏寒,无恶风,无汗出,乏力好转,手足不温好转,无心烦,口干不欲饮,眼干,纳可,眠差,受凉后出现尿频,夜尿1次,下腹微凉,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左脉弦细滑,右脉弦细。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红细胞28/ul,细菌6/ul,未分类结晶33/ul,蛋白1+。

方药:

黄芪80g白术15g知母15g

桑螵蛸15g五味子15g山茱萸20g

桂枝20g龙骨25g牡蛎25g

炙甘草15g干姜10g

10剂水煎取汁ml,ml日2次口服。

三诊

症状:畏寒好转,恶风好转,无汗出,手足不温明显好转,眼干、口干、乏力好转,困倦好转,纳可,眠可,小便可,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红,少苔,舌体胖大;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潜血2+,蛋白—。

方药:

黄芪50g白术15g茯苓20g

鳖甲15g龙骨25g

黄连3g菟丝子15g五味子15g

生地15g山茱萸15g

10剂水煎取汁ml,ml日2次口服。

四诊

症状:畏寒好转,恶风好转、无汗出,手足不温基本消失,眼干、口干、乏力基本消失,困倦消失,纳可,眠可,小便可,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红,少苔,舌体胖大;脉弦细。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潜血1+。

方药:

黄芪80g茯苓20g白术15g

小蓟30g藕节25g五倍子15g

菟丝子15g黄芩15g

黄柏25g山茱萸25g

10剂水煎取汁ml,ml日2次口服。

丹灵讲授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为主。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持续超过三个月。

一诊: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根据患者心烦、口干、眼干、手足不温、乏力、夜尿、舌红、脉弦细数等症,辩其主证为心肾不交;结合便溏、苔厚腻黄、舌体润等症,辩为脾肾阳虚、湿热内盛;同时,患者伴有畏寒之症属少阴,恶风之症属表虚;结合实验室检查,见尿常规潜血2+,蛋白2+,故应在整体辩证基础上,给以益气固本之品,本证病机复杂,治当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在方药配伍方面,根据其心肾不交之证,予以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四逆汤温中袪寒,黄芩清上焦热,生地滋肾水,肉桂引火归元;根据其太阴脾虚证,予以苓桂术甘汤健脾袪湿;根据其湿热内盛之证,予以栀子柏皮汤清热祛湿;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应予以黄芪、桑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等益气收涩固精之品;同时,患者伴有轻微表虚证,方中之肉桂、黄芪,既可解表,又可固表。全方药症合参,配伍严谨,证虽复杂,但施药有序,阴阳共调。

二诊:患者畏寒恶风好转,手足不温好转,乏力好转,无心烦,蛋白质1+,结合舌脉,提示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患者少阴证、表虚证、血尿、蛋白尿仍在,续予益气温中固表,固肾涩精止遗类药物;眠差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同时予干姜温中,白术健脾,知母滋阴;于诸温热药之中,少予滋阴之品,阳中有阴,也可改善患者因受凉所出现的尿频、夜尿、下腹微凉等症。

三诊:患者畏寒恶风好转,手足不温明显好转,口干、乏力好转,尿蛋白呈阴性。但见尿常规潜血2+,治疗仍以益气温中固表、固肾涩精止遗为主;结合患者舌脉提示阴虚内热,故予生地、黄连滋阴清热,鳖甲滋阴潜阳,龙骨敛汗固精;配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后天补先天,以治肾之不足。

四诊:患者畏寒恶风消失、手足不温基本消失、无汗出、口干乏力基本消失、困倦消失,纳可、眠可、大便正常,整体症状有明显改善。患者尿常规示潜血由2+降至1+,但夜尿仍1次,续予益气收涩之品,予黄芩、黄柏、小蓟、藕节、清热止血,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全方配伍严谨,潜药精准,以待下次来诊。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复杂,中医治疗应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以调和阴阳为总纲,给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核心中药,即补气健脾药(黄芪、白术、茯苓),以及补肾涩精药(山茱萸、地黄),为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治疗思路。

追本溯源

《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医学入门》:盖丸药不能除热,但损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深入,则身热不去而微烦。是用山栀苦寒以吐烦,干姜辛热以益气。

《伤寒论》第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金镜内台方议》:此阳气外内皆虚也,故用茯苓为君,白术为臣,以益其不足之阳,经曰;阳不足者,补之以甘,是也;以桂枝为佐,以散里之逆气;以甘草为使,而行阳气,且缓中也。

《古方选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其义取重于龙、牡之固涩。仍标之曰桂、甘者,盖阴钝之药,不佐阳药不灵。故龙骨、牡蛎之纯阴,必须籍桂枝、甘草之清阳,然后能飞引入经,收敛浮越之火、镇固亡阳之机。

《药性赋》:黄芪,味甘,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长按识别







































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
小孩会得白癫疯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shengd.com/sxqsyzd/2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