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肾病,肾友的第一反应都是——最后会不会发展为尿毒症?
慢性肾炎是多种疾病,包括各种病理类型的:例如微病变,黑色素瘤,IgA肾病,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它还包括:肾炎综合征,肾脏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得了肾病之后,治疗与不治疗、及时治疗与延误治疗,以及规范治疗与“病急乱投医”式治疗等的结局都不可能一样。
简单举例:
一、IgA肾病
IgA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肾炎类型,80%的患者是青壮年发病。
不同的IgA肾病患者,发现时的临床指标,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病理表现差异巨大,因此,疾病结局差异也很大。轻的仅仅表现为单纯血尿,长期预后好;凶猛的可以表现为急进性肾炎,快速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
iga肾病是否发展到尿毒症,分三个方面:
1.经过治疗容易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也就是尿蛋白定量在0.5g/天以下,血压控制在/80以下,预后较好,基本上不会发生尿毒症;
2.病情部分缓解的患者,尿蛋白定量保持在0.5-1g/天之间,血压在/80以下,肾衰竭的风险也比较低;
3.病情顽固的患者,又不规范之路,尿蛋白定量始终在1g/天以上,血压也未达标,那么,这类患者十年后进入肾衰竭的风险比较高
二、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一般是原发性的(又叫特发性),也就是排除了继发因素,原发性的占所有膜性肾病约75%。而80%的原发性膜性肾病以肾病综合症起病,其余的表现为非肾病水平蛋白尿(小于3.5g/天)。
膜性肾病是否发展到尿毒症,分三个方面:
1.自发缓解,就是未用药病情自然好转,这类患者大约占1/3。
2.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预后也是和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膜性肾病单用激素无效,均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3.尿蛋白定量处于1-3.5g之间,病情则进展缓慢,如长期保持在3.5g以上,肾功能恶化速度加快,而且随着尿蛋白定量的增加,尿毒症风险越高。这类患者也占1/3。
三、微小病变
微小病变发病高峰在儿童及青少年,10岁以内占70-90%,成年人占10-30%。
微小病变是最轻的病理类型之一,总体来说预后不错,尿毒症的风险较低。
那还有肾友问,肌酐高了,肾功能不全,日后必然会得尿毒症吗?
答案:不是。
一般来说,血肌酐女性超过umol/l,男性超过umol/l,说明失去了至少一半的肾功能,但肾功能不全(指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并不意味着以后一定会得尿毒症。
肾功能不全,一般有3类预后(疾病结局)。
1)一部分患者存在各种感染、呕吐、腹泻、过度利尿、使用肾毒性药物、尿路梗阻,以及存在新月体、急性肾小管间质病等可逆性肾脏病变,这些患者的血肌酐有希望下降,甚至是完全恢复正常,肾功能好转。
2)第二种,在控制好蛋白尿、高血压、高血糖、贫血等情况后,肾病进展非常缓慢,血肌酐虽然不降,但肾功能长久保持稳定。
3)还有一类,病情重,现有手段控制不了尿蛋白、肾功能进展速度,或发现太晚,肾脏病变大部分已经慢性化,那么,不可避免的需要面临透析或移植。
因此,并不是说,发现血肌酐高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就一定会面临尿毒症,关键在于后续的控制情况,先别急着悲观,积极治疗是关键!
除了用药治疗,饮食、运动、生活齐下手,才能将尿毒症逼得更远
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一般病情能控制得不错,但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吃喝不注意熬夜等,肾脏也会无形中受损,且受损速度远大于治疗速度,更易引发肾衰竭。
饮食运动等的相关知识也有很多,患者也知道得不少,最重要的还是长年累月地自律和坚持,才能达到更满意的结果,不至于前功尽弃。
坚持做好这几点,你会发现,肾病的结局真的不只有肾衰竭!
END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