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尿液中的红细胞名称、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建议的红细胞名称形态描述来源与机制简述主要临床意义图片正常形态的红细胞直径6~8μm,与外周血中红细胞形态相似。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淡黄色、双凹圆盘状血液中的红细胞正常人尿液中偶见。显微镜检查大于3个/HPF称为镜下血尿(Nikon,×,未染色)大红细胞直径8μm,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与正常红细胞无显著不同低渗尿时红细胞膨胀、体积变大,或来源于患者血液中的大红细胞并非与特定类型的泌尿系统疾病相关,也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等(Nikon,×,未染色)小红细胞直径6μm,细胞体积变小,有的大小较一致,细胞膜完整,血红蛋白浓缩,形似小球,易发生聚集。有的大小不一,形态多变或来源于肾小球,或患者血液本身的小红细胞、高渗和酸性尿中红细胞脱水体积变小。需排除患者血源性因素后判定多见于隐匿性肾炎、IgA肾病、紫癜性肾炎,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等(Nikon,×,未染色)红细胞大小不等
细胞肿大、缩小或破碎,大小不一,可相差3~4倍多来源于肾小球。需排除患者血源性因素后判定多见于肾小球疾病(Nikon,×,未染色)棘细胞
细胞大小不等,细胞边缘或中心部位带有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棘状突起,或出现伪足,似芽孢;中心呈口形、靶形、不规则形
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强力拉伸或挤压的机械损伤和不同pH、渗透压持续变化的肾小管滤液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改变多见于肾小球疾病。是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的典型细胞,是肾小球疾病的特征性标志性细胞[1](Nikon,×,未染色)球状突起样红细胞细胞大小不等,边缘有瘤状(小球状)突起,血红蛋白丰富,中心无或可见规则小孔。小球状突起也可与红细胞剥离形成机制暂不明可见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Nikon,×,未染色)
锯齿状红细胞细胞可大小不等,边缘出现数量多、大小和高低不等的突起,呈锯齿状、车轮状,多伴有中心淡染区扩大来源于肾小球多见于肾小球疾病(Nikon,×,未染色)皱缩红细胞细胞体积变小,膜皱缩,可见锯齿样突起,血红蛋白浓缩,有时呈桑葚状、草莓状、星芒状高渗、酸性尿中红细胞因脱水形成并非与特定类型的疾病相关(Nikon,×,未染色)红细胞碎片细胞大小不等,形态改变无规律,常见半月形、盔形、三角形、新月形及不规则形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破坏肾小球疾病、血栓性微血管病、溶血性疾病、心脏瓣膜溶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Nikon,×,未染色)
环形红细胞大小不等,以中心呈圆形空心的面包圈环状为主,也可见中心呈三角形、十字形、古币形等空心环状或靶形环状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大量丢失或胞质向四周聚集形成多见于肾小球疾病(Nikon,×,未染色)影红细胞大小不等,红细胞膜极薄,呈环状、淡影圆圈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溢出严重或基本丢失常见于低渗尿、陈旧尿,也可见于肾小球疾病(Nikon,×,未染色)附表2尿液中的白细胞名称、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建议的白细胞名称形态描述来源与机制简述主要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或分叶核粒细胞
大小:12~16μm;
形状:圆形;
胞核:不染色较模糊,染色后呈清晰分叶状,核分2~5叶核;加乙酸可显示核结构;
胞质:颗粒清晰可见
源于血液中性粒细胞
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其中急性感染多见,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肾结核等
中性粒细胞(Nikon,×,未染色)
分叶核粒细胞
(Nikon,×,未染色)
中性粒细胞--闪光细胞
大小:比中性粒细胞略大;
形状:同中性粒细胞;
胞核:同中性粒细胞;
胞质:充满折光性较强颗粒,呈布朗运动,油镜下呈灰蓝色
闪光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炎症感染过程中发生脂肪变性的中性粒细胞
常见于肾盂肾炎
闪光细胞(Nikon,×,未染色)
中性粒细胞--脓细胞
大小:6~20μm;
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模糊、不易见;
胞质:不染色为白色或黄色,结构模糊,质内充满粗大颗粒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物质后发生变性和坏死、退化肿胀或破坏
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Nikon,×,未染色)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大小:同中性粒细胞或略大;
形状:同中性粒细胞;
胞核:同中性粒细胞;
胞质:含有吞噬的细菌等微小物体
源于中性粒细胞
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Nikon,×,未染色)淋巴细胞
大小:6~15μm
形状: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
胞质:较少,多无颗粒
源于淋巴细胞
常见于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
(Nikon,×,瑞吉染色)
嗜酸性粒细胞
大小:8~20μm;
形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常分为两叶,多为圆形;
胞质:有较明显球状颗粒,有折光性,分布在全细胞质中
源于嗜酸性粒细胞
见于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和变态反应性泌尿系统炎症等
(Nikon,×,瑞吉染色)
单核细胞
大小:12~20μm;
形状: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凹陷;
胞质:丰富,含少许颗粒,常有吞噬空泡
源于单核细胞
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恢复期,前列腺疾病、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Nikon,×,未染色)巨噬细胞
大小:20~μm;
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较大而明显,多呈圆形、卵圆形或马蹄形,常偏于细胞一侧,或位于中央;
胞质:丰富,常有空泡,多含吞噬碎片
组织损伤或感染时,单核细胞离开血流进入受影响的组织或器官,经一系列的分化和变化,转变而来
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小球肾炎,如增殖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肾盂肾炎等
(Nikon,×,未染色)附表3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及其他细胞名称、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建议的上皮细胞名称形态描述来源与机制简述主要临床意义图片鳞状上皮细胞
大小:40~60μm;
形状:扁平、不规则形,有明显边缘;
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居中,角化后可无核,偶见多核;
胞质:丰富、有点状分布的细小颗粒(透明角质颗粒,随细胞退化而颗粒增加)、边缘常折叠或卷曲
女性多来自膀胱三角区、尿道外口段,男性多来自尿道舟状窝至外口段;也可能来自阴道、外阴部和包皮的表皮污染
健康人尿液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特别是育龄期女性,一般无临床意义;大量出现同时伴白细胞增多,则提示尿道炎;若同时伴尿路上皮细胞增多,则提示慢性膀胱炎
(Nikon,×,未染色)表层尿路上皮细胞
大小:15~40μm;
形状:胞体大,多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较小,圆形或卵圆形,居中;
胞质:中等,胞质很厚,颗粒状、网眼状,明显的细胞边界
膀胱、尿道近膀胱处
正常人尿液中可有少量脱落的尿路上皮细胞;增多见于膀胱炎
(Nikon,×,未染色)中层尿路上皮细胞
大小:20~30μm;
形状:圆形、纺锤状、带尾状、梨形等;
胞核:稍大,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
胞质:中等,多呈颗粒状,明显的细胞边界
肾盂、输尿管、膀胱颈部
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Nikon,×,未染色)底层尿路上皮细胞
大小:15~30μm;
形状:圆形或矩形;
胞核:稍大,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
胞质:丰富,明显的细胞边界
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Nikon,×,未染色)肾小管上皮细胞
大小:10~30μm;
形状:圆形、不规则形、多边形等;
胞核:单个核,核较大明显,多呈圆形,核膜厚且清晰易见;
胞质:含不规则颗粒,有时颗粒甚多,以至看不清核
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和肾乳头的单层肾小管上皮
正常尿液中有时可见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表明肾小管损伤或坏死性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炎症等
(Nikon,×,未染色)柱状上皮细胞
大小:15~30μm;
形状:多呈圆柱形,上宽下窄,细胞边缘呈角形;
胞核:偏于一侧,位于中下或接近底部;
胞质:颗粒状或均质状,常有小颗粒
来自男性尿道中段、尿道球腺、前列腺及精囊和女性的子宫颈部分及子宫体等处
正常尿液中柱状上皮细胞罕见,增多提示慢性尿道炎、慢性膀胱炎或前列腺炎[9]
(Nikon,×,未染色)脂肪颗粒细胞
大小:10~40μm;
形状:多为圆形、类圆形等;
胞核:不清晰;
胞质:出现较多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脂肪颗粒或脂肪滴样小空泡,未染色时小脂肪颗粒呈黑色或褐色,大脂肪颗粒呈黄色;苏丹Ⅲ染色呈橙色或红色
源于脂肪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大量吞噬脂肪的巨噬细胞
脂肪颗粒细胞增多同时伴明显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典型特征,也可见于肾小管慢性损伤、肾梗死、晚期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病等
(Nikon,×,未染色)诱饵细胞
大小:15~μm;
形状:胞体增大,多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
胞核:(1)核增大,偏位,核质比增高,核膜增厚,肿大的胞核有空泡样改变,可见嗜碱性核内包涵体;(2)染色质向核膜聚集(即边缘化);(3)染色质结构破坏,呈大小、形状和排列不规则的粗颗粒样;
胞质:存在囊泡
源于人多瘤病毒感染并脱落的尿路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多见于肾移植后BK多瘤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
(Olympus,×,SM染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
大小:10~30μm;
形状:圆形、不规则形、多边形等;
胞核:多数不易见到;
胞质:含有粗糙的黄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用普鲁士蓝染色,颗粒呈蓝色
源于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吞噬细胞
尿液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行军性肌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严重肌肉疾病等,也可见于大量输血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
(Olympus,×,普鲁士蓝染色)
多核巨细胞
大小:20~μm;
形状:多角形或椭圆形;
胞核:数个到数十个,椭圆形,有时可见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
胞质:胞质丰富,有时可见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
源于尿路上皮细胞
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者尿中,如疱疹病毒感染;也可见于放射治疗、导管插入治疗后
(Nikon,×,未染色)
精子
大小:头约4~5μm、宽约2~3μm,尾细长约50~55μm;
形态:尿液中精子形态与精液精子形态相同,正常精子形似蝌蚪,分头、体、尾三部分,头呈椭圆形,不染色时体部较短不易观察
遗精后、逆行射精、性生活后
偶见,无临床意义
(Nikon,×,未染色)
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细胞
大小:体积常增大,但大小不一;
胞核:核增大、大小不一;核染色质中、重度深染,粗糙、团块状;核膜明显不规则;可见多个突出的核仁;
核/质比:0.7或更高
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发生因素复杂,主要包括环境和遗传两大类
可见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Olympus,×,巴氏染色)可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细胞
大小:体积常增大,但大小不一;
细胞核:核染色质中度至重度深染;此外须满足以下条件,核染色质粗糙、团块状和/或核膜不规则;
核/质比:至少为0.5
来源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细胞
见到可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细胞意味着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的高风险,常用于由于细胞退行性改变、HGUC细胞数量不足或异常细胞形态改变不符合HGUC细胞诊断标准而无法明确诊断HGUC的情况
(Olympus,×,巴氏染色)非典型尿路上皮细胞
大小:大小不一,可体积增大;
形状:形态不整,散在或成团;
胞核:核增大且满足以下各项中至少一项,(1)核染色质深染;(2)核膜不规则;(3)染色质粗糙,团块状;
核/质比:至少为0.5
主要源于泌尿系统细胞的不典型改变或肿瘤性改变
可见于多种病变(结石、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留置导尿管,放化疗反应、肿瘤等),缺乏特异性
(Olympus,×,巴氏染色)
低级别尿路上皮肿瘤细胞
大小:大小一致,排列和极向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相似;
胞核:与正常相同,或均匀一致的增大;可拉长,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一致;核染色质细腻;核仁缺如或不明显
当细胞成团、乳头状排列、细胞团中见纤维血管轴心,但无HGUC的特征时,可诊断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细胞肿瘤
见于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等
(Olympus,×,巴氏染色)
附表4尿液中常见的管型名称、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建议的管型名称形态描述来源与机制简述主要临床意义图片透明管型无色透明、质地菲薄、折光性差、呈圆柱体状。两边平行、两端钝圆,形态平直、弯曲或扭曲,偶见含少量颗粒主要由T-H糖蛋白、白蛋白及氯化钠在酸性和浓缩尿环境下,在肾小管内沉淀、凝固形成偶见于成人浓缩尿、剧烈运动后。重体力劳动、使用麻醉剂、利尿剂、发热时可一过性增多。在恶性高血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可大量出现(Nikon,×,未染色)红细胞管型管型中以包含完整红细胞为主,容量在1/3以上;外观略带黄褐色;红细胞较多时常密不可分,多在管型边缘见到完整红细胞红细胞经肾小球基底膜漏出,在肾小管中因各种原因被包裹于管型内提示肾实质性出血,特别是肾小球疾病。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狼疮性肾炎、肾梗塞、肺出血-肾炎综合征(Nikon,×,未染色)血液管型管型内以破碎红细胞为主,碎片为大小不等的颗粒状;多呈血色、橙红色、褐色及咖啡色主要由管型内的红细胞破碎演变而来同红细胞管型(Nikon,×,未染色)血红蛋白管型管型中以血红蛋白为主,多为血色、黄色、深棕色、褐色等管型内红细胞破坏并均质化,或过多游离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后形成各种原因的溶血性疾病。常见于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溶血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Nikon,×,未染色)白细胞管型管型中以包含完整白细胞为主,容量在1/3以上,灰白色;有时可见分叶核,但大多核质结构不清;细胞较多时可密集成团,相互重合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的血液滤出及炎症感染时渗出的白细胞被包裹进入管型提示肾实质炎性病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时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Nikon,×,未染色)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旧称上皮细胞管型)管型中以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容量在1/3以上。可见单个或呈瓦片状排列。管型内肾小管上皮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来自肾小管各部位的上皮细胞单独或成片脱落后,被包裹进蛋白质管型基质中形成提示肾小管损伤。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中毒、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肾淀粉样变,也见于肾小球肾炎等(Nikon,×,未染色)脂肪颗粒细胞管型(旧称复粒细胞管型)
管型内含有脂肪颗粒细胞
管型内肾小管上皮细胞因摄入脂肪小滴或出现脂肪变性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坏死性脱落
(Nikon,×,未染色)
颗粒管型管型中以大小不一、疏密不同的颗粒为主,容量在1/3以上管型中的颗粒来源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片、血浆蛋白的凝聚及其他物质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硬化症、药物中毒等,但发热和剧烈运动后也可偶见细颗粒管型(Nikon,×,未染色)粗颗粒管型(Nikon,×,未染色)蜡样管型管型呈半透明状、质地厚、均质状、浅灰色或淡黄色蜡质感;轮廓清晰,大小长短不一;边有切迹,易折断,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平齐;内含少许颗粒或杂质是细胞管型降解的最终产物提示肾小管严重坏死或肾单位慢性损害。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淀粉样变性病、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恶性高血等(Nikon,×,未染色)脂肪管型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折光性很强的圆形脂肪滴管型内脂肪滴主要源于游离脂肪滴、肾小管上皮细胞吞噬脂肪滴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产生的脂肪滴脂肪管型出现多伴有明显蛋白尿,还可伴随因挤压伤导致的脂肪破坏严重的急性损伤(Nikon,×,苏丹Ⅲ染色)宽大管型(旧称宽幅管型和肾衰竭管型)
宽度可达50μm以上,是一般管型的2~6倍,形态不规则,易折断,有时呈扭曲形。管型内可包容颗粒、细胞等各种成分。宽大管型也可有不同的结构类型。来自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和乳头管;也可因肾小管阻塞,肾小管扩张导致其中的管型发生膨胀和卷曲常提示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多见于急性肾损伤患者多尿早期、输血后溶血反应导致急性肾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后急性肾损伤、终末期肾病等
(Nikon,×,未染色)蛋白管型特指除白蛋白、T-H蛋白以外的蛋白质为基质形成的管型,其质地与蜡样管型相似,形态多为扭曲、麻花、大颗粒聚集样,较长来自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本周蛋白、纤维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淀粉样蛋白等,在肾小管内的浓缩和凝集沉淀,还可因颗粒管型内的颗粒变性形成。其构成基质不可仅凭形态学来鉴别,一般统称为蛋白管型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淀粉样变、轻/重链沉积病;偶见于代谢紊乱肾损害,高黏滞血症(高球蛋白血症)、肾静脉血栓,慢性肾小管损伤,肾组织浆细胞浸润,肾盂肾炎等
(Nikon,×,未染色)混合管型管型内同时含有两种以上有形成分,如各类细胞、细胞碎片、颗粒、细菌或脂肪滴等血液中滤过、渗出或脱落的各类细胞和碎片等常见于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Nikon,×,未染色)结晶管型管型基质内常以含草酸钙、尿酸和磷酸盐结晶为主与尿中结晶形成密切相关提示存在代谢性疾病或在肾小管中存在结晶沉积导致的急性肾损伤。草酸钙结晶管型出现预示可能患草酸肾病
(Nikon,×,未染色)
空泡变性管型管型内可见大小不一的空泡,有的基质为蜡样,类似打孔机打出的光滑孔洞常源于空泡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其空泡来源于细胞中糖原发生脂肪变性、融合、丢失或纤维蛋白溶解多见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也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
(Olympus,×,SM染色)
泥棕色管型(旧称泥棕色颗粒管型、土黄色管型或色素管型)管型长短、粗细、大小不一,呈棕黄色、咖啡色、泥棕色;不透明;管型内几乎无完整细胞,以各种细胞碎片及粗大颗粒密布为主要特点,多以红细胞碎片为主来自各种细胞管型的破坏、断裂,或肾小管内出现大量细胞的脱落和破碎提示急性肾小管损伤。当大量出现时,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具高度诊断价值[13、14](Nikon,×,未染色)嵌套管型两个或两个以上管型相互嵌套或包裹在一起,各自有相对独立边缘和内含物,管型内含物成分可相同或不同
在肾小管上端形成管型后,随尿流移至肾小管下端,堆积后被卡在更粗大的肾小管内,再次停留形成较粗的嵌套管型见于尿液中管型含量较多的肾脏疾病及慢性肾病(Nikon,×,未染色)胆红素管型管型基质中含有金黄色胆红素颗粒或被胆红素染色。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管型是由折光的非晶体胆红素颗粒和低折光性的透明基质及黏液构成来源于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在肾小管内和管型成分融合在一起,形成黄染的胆红素管型[15]见于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镰状细胞性贫血
(Olympus,×,未染色)
含铁血黄素管型管型内容物有黄褐色、橙褐色颗粒。非特殊染色条件下不易与粗颗粒管型区分管型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或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普鲁士蓝染色法可鉴别含铁血黄素管型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以及某些溶血性疾病
(Olympus,×,普鲁士蓝染色)
细菌/真菌管型管型基质内含细菌或真菌。细菌管型在普通光镜下,其内含细菌多为颗粒状或杆状,可同时混有白细胞,在白细胞之间可出现细菌,细菌可呈运动状态,非染色条件下难以识别。真菌管型则含个体相对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真菌(孢子)肾脏细菌或真菌感染。配合革兰染色更易于识别
可见于肾盂肾炎、肾脓肿等
细菌管型
(Nikon,×,未染色,相差)
真菌管型
(Olympus,×,未染色)
附表5尿液中常见的结晶名称、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建议的结晶名称
形态描述
来源与机制简述
鉴别要点
主要临床意义
图片
草酸钙结晶
多呈无色~淡黄色;可分为单水和二水草酸钙结晶。单水草酸钙结晶多呈椭圆形、哑铃形及多种不规则形,而双水草酸钙结晶多呈八面体结构
多出现于酸性、中性和弱碱性尿中。源于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经机体代谢后草酸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
加热至60℃不溶;溶于盐酸;不溶于乙酸、氢氧化钾及氯仿
少量出现无临床意义。食用高钙食物及大量服用维生素C易形成草酸钙结晶。在新鲜尿液中有大量草酸钙结晶并有红细胞存在,同时伴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单水草酸钙结晶大量出现时可能与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有关,双水草酸钙结晶大量出现时通常与高钙尿症有关
(Nikon,×,未染色)非晶形尿酸盐结晶
黄色或黄褐色颗粒状或小球形,可出现粉红色或淡粉色沉淀
尿液pH在5.7~7.0之间时,尿酸以电离形式存在,表现为非晶形尿酸盐。是人体内尿酸(钠、钾、镁和钙)盐以无定形或非结晶形式沉淀的晶体
加热至60℃溶解,在低温、浓缩、较强酸性环境下更易析出。加盐酸、氢氧化钾溶解,加乙酸溶解后可再析出尿酸结晶
一般无临床意义
(Olympus,×,未染色)尿酸结晶
淡黄、深黄或黄褐色。形态多样,有菱形、六边形、立方体、条状、哑铃形、腰鼓形、花瓣样、菊花状及不规则形等。易聚集成束成堆
易出现在pH5.7的酸性尿中。pH5.7时则会以无定形尿酸盐或尿酸钠结晶的形式出现。尿酸是嘌呤类代谢的产物,常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在尿液中析出结晶体
加碱溶解。加氨水转变成尿酸铵结晶
正常人偶见。食用含高嘌呤食物、痛风、淋巴瘤、白血病、结石等可见
(Nikon,×,未染色)
尿酸钠结晶
无色至浅黄色细长铅笔状和棱柱状,两末端多平齐。可单独出现,也可为几个构成的小聚集体
多见于酸性尿。是尿酸与钠离子结合而形成,是尿酸盐的一种独特形式
加热60℃可溶解;加氢氧化钾溶解,加盐酸可转化为尿酸结晶
一般无临床意义,食用较多的高嘌呤食物可见
(Nikon,×,未染色)
尿酸铵结晶
黄褐色不透明,呈树根状、刺球状、圆球形、哑铃形等
多出现在碱性尿,也可出现在pH5.7的尿液或陈旧尿中。为尿酸与游离铵结合的产物
加热60℃可溶解;加乙酸、盐酸或氢氧化钾溶液均可溶解;加入浓盐酸,可转化为尿酸结晶
少量发现无临床意义。如在新鲜尿中见到大量尿酸铵结晶,提示可能有膀胱细菌性感染。大量尿酸铵结晶出现可形成泌尿道结石
(Nikon,×,未染色)
马尿酸结晶
无色或黄褐色,形态与结晶形成速度有关,呈针状、板状、斜方柱状或三棱状,也可聚集成束
可出现在酸性和中性尿。是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加热60℃可溶解;溶于氢氧化钾。需与草酸钙结晶或小型磷酸铵镁结晶相鉴别
罕见,一般无临床意义。素食者尿中可偶见
(Nikon,×,未染色)
非晶形磷酸盐
颗粒细小,肉眼可见灰白色浑浊沉淀
常出现于碱性尿,因pH值增高而降低了磷酸钙溶解度而出现结晶。是引起碱性尿浑浊最常见原因
非晶型磷酸盐和非晶型尿酸盐结晶区别常依据pH和沉淀物颜色初步鉴别。注意与乳糜尿、脓尿和菌尿鉴别
一般无临床意义,多见于素食者。多量且反复出现则易形成结石
(Olympus,×,未染色)磷酸铵镁结晶
无色,呈“棺材盖”或“屋顶”样、信封样、棱柱状、羽毛状等多种形态
常出现于pH6.5尿中。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游离氨,尿氨碱化产生三价磷酸盐与尿中游离氨结合而成
加热不溶,溶解于乙酸和盐酸。注意与磷酸钙结晶鉴别
新鲜晨尿检出多量磷酸铵镁结晶,同时伴有细菌,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建议进行尿液细菌培养。陈旧尿中出现无临床意义
(Nikon,×,未染色)
磷酸钙结晶
无色。一种为典型磷酸钙结晶,呈细长棱柱状,带有楔形末端,可单个散在或呈束或呈菊花状分布。另一种为片状磷酸钙结晶,呈扁平状、不规则,其上附着有磷酸盐颗粒
常出现于碱性尿。是尿中磷酸盐与钙离子结合的产物
可溶解于乙酸和盐酸。长棱柱形磷酸钙结晶要与三联磷酸盐结晶相鉴别。呈扁平状形态的磷酸钙结晶,其上附着有磷酸盐颗粒,要与开始降解的较大的鳞状上皮细胞相鉴别
少见,若长期出现,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或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脱钙
(Nikon,×,未染色)
碳酸钙结晶
为小球形、哑铃形、四联体交叉形或非晶形颗粒形;无色或黄褐色;有较强双折光性
在pH7以上尿中可见。易出现在食用大量蔬菜者碱性尿
非晶形颗粒形很难与无定型磷酸盐结晶区分,常同时出现;其哑铃形也与草酸钙结晶类似,但个体较小。加乙酸会产生CO2气泡
罕见,无临床意义
(Nikon,×,未染色)
硫酸钙结晶
与磷酸钙结晶相似,为无色薄针状或棱柱形,可呈放射状排列
仅出现在酸性尿
可通过尿pH值与磷酸钙结晶相鉴别;可溶于乙酸
罕见,无临床意义
(Nikon,×,未染色)
胆红素结晶
深黄或红色;针状或呈束,曲直不一;也可呈短棒状、小球状,有时可粘附于白细胞或上皮细胞表面,或被白细胞吞噬。由于氧化作用有时可呈非结晶体的色素颗粒
常出现于酸性尿。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
可溶于氯仿、酸、碱、丙酮;不溶于酒精和乙醚
多见于各种黄疸、肝癌、肝硬化和有机磷中毒等
(Nikon,×,未染色)
胱氨酸结晶
无色,大小不等,不对称六边形薄片状,边缘清晰、折光性强。可单独出现,也可聚集或叠落在一起
常出现于pH8.3的尿中。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
可溶于盐酸、碱和氨水;加热不溶;不溶于乙酸、酒精、乙醚
见于遗传性胱氨酸尿症,严重肝病、风湿病或梅毒;大量出现可导致肾或膀胱结石等
(Nikon,×,未染色)
亮氨酸结晶
黄褐色,圆盘状、球状;有同心环、辐射状条纹或年轮状;形似有结构的脂肪滴,折光性强
常出现于酸性尿。是蛋白质分解产物
溶于热乙酸、热酒精、碱;不溶于盐酸。在偏振光显微镜有双折射现象,但没有“马耳他十字”结构
见于严重肝病、急性肝坏死,还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性疾病、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昏迷、白血病、伤寒等,也可见于代谢紊乱性疾病
(Nikon,×,未染色)
酪氨酸结晶
略带棕色或黑色的细针状,束状、团状或羽毛状
多出现于酸性尿。是蛋白质分解产物,通过苯丙氨酸转换而产生的一种氨基酸
溶解于氢氧化铵、盐酸、稀矿物油;不溶于乙酸、酒精和乙醚。酪氨酸结晶出现通常伴随血清胆红素升高
罕见于高酪氨酸尿症、遗传性酪氨酸代谢症,氨基酸代谢受损的肝病等
(Nikon,×,未染色)
胆固醇结晶
无色,缺角板状,可单独出现,也可聚集成堆
多出现于酸性尿。尿液胆固醇增多时,多在体外放置冷却后易析出胆固醇结晶
溶解于氯仿和乙醚。可伴有脂肪颗粒细胞及尿蛋白质阳性
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乳糜尿、严重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多囊肾病、类脂性肾病等
(Nikon,×,未染色)
2,8-二羟基腺嘌呤结晶
多为褐色,呈特征性圆心状和放射形及球状,深色外圈轮廓和中间靶心状突起。偏振光下呈黑色“马耳他十字”现象
多出现于酸性尿,此结晶为嘌呤代谢产物,当体内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导致腺嘌呤转化成2,8-二羟基腺嘌呤
溶于氢氧化钾
多见于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引发的肾脏疾病。易形成结石
(Olympus,×,未染色)
含铁血黄素颗粒
颗粒呈金黄色或微褐色,约1~3μm,有折光性;可单独也可成堆出现
红细胞破坏后游离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为卟啉、铁及珠蛋白。铁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形成色素颗粒,也可游离在细胞外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有助于判断尿中是否存在含铁血黄素颗粒
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慢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血管内溶血含铁血黄素颗粒要经几天后才能呈现阳性反应,并可持续一段时间
(Olympus,×,普鲁士蓝染色)
磺胺类药物结晶:磺胺嘧啶、乙酰基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甲恶唑又名新诺明
磺胺嘧啶和乙酰基磺胺嘧啶结晶形态多为棕黄色,不对称的麦捆或束状,束中心常偏于一侧,两端不对称,还可呈球状、扇状或贝壳状。
磺胺甲基异恶唑和磺胺甲恶唑多为无色透明或微黄色,长方形或正方形六面体结构,似玻璃块,厚度大,边缘有遮光阴影,散在或聚集呈“+”“×”等形状
多出现在酸性尿。来自药物代谢
溶解于丙酮或碱性溶液
伴随磺胺类药物的抗感染治疗而出现,与用药过量有关。磺胺制剂最初相对不易溶解,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造成肾损害。目前药物已经改良,溶解性加大。磺胺类结晶在尿中并不常见,引起的肾脏损害也不常见
(Olympus,×,未染色)
青霉素类药物结晶: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青霉素类药物结晶形态类似,一般无色,聚集成堆后可呈暗色;棱柱状或针状、粗细不同、两端尖锐或平整。单体可随机分布,也可交叉重叠,也可聚集成束或扫帚样。有折光性,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呈现明显双折射现象。大量出现时尿外观可呈白色浑浊状[16]
易出现于酸性尿。来自药物代谢,在低温条件下或置冰箱内更易呈束状聚集
尿液可出现浑浊,请结合用药史
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后出现,特别是体内水摄入量不足时,易形成结晶。当药物大量使用时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血尿和泌尿系统结石
阿莫西林结晶(Olympus,×,未染色)
抗病毒类药物结晶:阿昔洛韦
形态呈无色透明,针状、两端尖锐或钝挫状,也可呈窄板状;可单只出现,也可聚集成束、成堆分布;有折光性,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红绿色双折射现象。当大量出现时,尿外观可呈丝滑样和乳白色改变
来源于药物代谢[17]
结合用药史
伴随应用该抗病毒药物治疗而出现,导致肾小管上皮堵塞或间质性炎症。血尿和急性肾损伤为其严重的不良反应
(Olympus,×,未染色)抗病毒类药物结晶:茚地那韦
形态呈无色,细长针状、棱柱状或窄板条状,当聚集成束、成翼、成麦穗状和或十字形时,可呈为灰色到棕色细长晶体。偏振光显微镜下可有较强的双折射现象[18]
可出现于酸性尿,更常出现于中性和碱性尿。来源于药物代谢
结合用药史
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HIV感染患者治疗后。可导致间质性肾炎、血尿和急性肾损伤等不良反应
(Olympus,×,未染色)
附表6尿液中常见的病原体名称、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常见的病原体名称形态描述主要临床意义图片细菌—杆菌呈杆状见于泌尿系统细菌感染(Nikon,×,未染色)细菌—球菌呈圆形或近椭圆形。淋病奈瑟菌为肾形,成对排列见于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淋病奈瑟菌见于性传播疾病(Nikon,×,未染色)真菌—酵母样真菌可见无色椭圆酵母样孢子,折光性强,直径3~6μm,可见藕节状假菌丝见于糖尿病患者和泌尿系统真菌感染(Nikon,×,未染色)真菌—镰刀菌丝状真菌中的镰刀菌形似镰刀状镰刀菌可引起人慢性中毒(Olympus,×,未染色)寄生虫—班氏丝虫微丝蚴成虫丝线状,乳白色,表皮光滑,头端膨大呈椭圆形或球形,雄虫(28.2~42)mm×(0.1~0.15)mm,雌虫(58.5~)mm×(0.2~0.3)mm。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体态柔和,外被鞘膜,虫体前部约1/5处有神经环,其后为排泄孔。大小为(-)μm×(5.3~7.0)μm见于泌尿系统丝虫病请参考相关的寄生虫形态学教材和图谱寄生虫—埃及血吸虫虫卵淡黄椭圆,(83~)μm′(40~73)μm,无卵盖,一端有小刺,成熟虫卵内含一个毛蚴见于埃及血吸虫病。成虫寄生在膀胱静脉丛、骨盆静脉丛、直肠小静脉。虫卵在膀胱浆膜层和肌层内沉积,形成虫卵肉芽肿,部分虫卵破入膀胱腔,从尿中排出请参考相关的寄生虫形态学教材和图谱寄生虫—肾膨结线虫虫卵棕色透明椭圆,(60~80)μm′(39~46)μm,壳厚,除两端外,表面有明显小凹陷。成虫活时呈血红色,圆柱状,体表具横纹,虫体两侧各有一行乳突,寄生于人体的虫体发育较差,雄虫(9.8~10.3)cm′(0.12~0.18)cm,雌虫(16~22)cm′(0.21~0.28)cm见于肾膨结线虫病请参考相关的寄生虫形态学教材和图谱寄生虫—艾氏小杆线虫
成虫纤细圆柱状,体表光滑,(0.99~1.71)mm×(0.04~0.08)mm。前端有6片等大唇片,食管干棒状,前后各1个咽管球,尾部长而尖见于艾氏小杆线虫病请参考相关的寄生虫形态学教材和图谱寄生虫—阴道毛滴虫虫体无色透明,梨形或水滴状,后端尖,10~30μm,约白细胞的2~3倍,有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及轴柱,后鞭毛与波动柱相连。新鲜标本可见虫体波浪状或螺旋状运动多见于阴道性滴虫炎,也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常见于尿道炎请参考相关的寄生虫形态学教材和图谱来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