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5月5日到7日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时节,今年是5日。
立夏是夏季开始的标志,天气会逐渐变热。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持续高温更容易对人体的心脏造成影响。在立夏之时,老年人更易气血凝滞,血脉受阻,因此立夏之际要养心,加强心脏的保护,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立夏也应注意防寒。这时天气虽然逐渐热起来,气温比春季升高,但是北方天气仍然不够稳定,还会出现阴晴交替冷暖变化的情况,所以必须注意增减衣服。春夏之交,天气已热,各种细菌开始繁殖,要注意肠胃病的发生,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才能达到防病的目标。此外夏季还应注意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夏季是甲亢的高发期。甲亢易发是因为这时的人体代谢旺盛,在暴热的天气里,体内的水分和营养更容易流失,再加上酷热难耐,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从而诱发甲亢症状。适当的休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参与过度劳累及剧烈的体力劳动,保持劳逸结合,讲究饮食营养卫生,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
手足口病也是夏季流行的病症。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常发生在3到11月份,6月到8月份为高峰期,所以这个季节要保持房屋及卧室的良好通风,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和空气差的公共场所去,不让儿童喝生水和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生病儿童。
炎热的夏季呆在空调环境过久容易产生头晕、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容易引起颈肩病、身体酸痛,医学上称为空调病。长期吹空调会使身体机能减退。中医认为夏季天气炎热,人的阳气都是浮越于外的,气血也是向外走的。空调虽然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低温舒服的环境,但寒为阴邪,浮越人体的阳气会受到损耗,从而出现一系列脾、肾的阳虚症状,如关节痛,颈肩酸痛等。
心情舒畅,精神安宁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即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主管的。《内经》亦有云:“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立夏之后,气温升高,心阳旺盛,人们易出现烦躁不安,故此时养生首先要调养精神,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怡然自乐,尤其是老年人,防止心浮气躁、大悲大喜,出现气血瘀阻导致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俗语有云:“心静自然凉”,立夏在精神养生方面可以做一些有助于凝神静气的事情,如读书、画画、写书法、打坐、下棋、听古典音乐等,让躁乱的心平静下来。
适当午睡,预防疰夏
夏季白昼时间长,立夏之后,我们的作息可以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整为晚睡早起,卧室床头可挂一些能养心安神之效的草药做的香囊以助睡眠,同时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午时11:00-13:00期间)适当午睡或闭目养神半小时,可消除疲劳,预防“夏打盹”的情形。
春夏之交还易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疰夏”,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头晕困倦、食欲减退、多汗、或有低热、大便不调等,多因入夏后暑湿渐盛,气候潮湿,脾胃运化失常,湿困脾胃,或素有脾胃虚弱,暑湿伤脾导致,一般至秋季可自然缓解。
在夏天我们可通过调整作息、适当运动,或服用消暑化湿的药品如藿香正气软胶囊等来预防疰夏的发生。
合理饮食,健脾祛湿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易消耗更多的津液,此时脾胃功能亦相对虚弱,我们需要合理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及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贪凉、不洁饮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急性胃肠炎。
可适当多吃酸味的食物如西红柿、草莓、葡萄、柠檬之类,可敛汗祛湿,防止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
药材方面可以选用太子参、五味子、乌梅、山楂、百合、莲子、山药等益气养阴、健脾祛湿之品。
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人员简介
刘亚绒中医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医近二十年,擅长应用中医方法治疗妇科痛经、带下病、不孕症、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和慢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并针药结合治疗斑秃、肥胖症等;对于痤疮、黄褐斑以及小儿咳喘、消化不良等疾病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翟璐中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师从浙江省名中医王真教授陕西省保健协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系咳喘疾病、胃肠病、妇科、小儿病等,对慢性咳嗽、哮喘、支扩、慢性阻塞性肺病、月经失调、带下及消化功能失调、脱发、肥胖等疾病效果显著。
鲁攀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师从四川省名中医李明权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结石、水肿、虚劳等肾脏疾病。对咽炎、慢性咳嗽、小儿咳嗽及消化不良、妇科病、脾胃病、胆囊炎及脱发等疾病也有独到的见解及显著的疗效。
李丰中医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师从国医大师夏桂成传人任青玲主任。擅长用夏氏补肾调周法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早衰,围绝经期综合征,乳腺增生,带下病,外阴白斑,产后病等妇科疾病,以及对复发性流产,胚停及辅助生殖周期的中药干预,同时对肺系咳喘疾病,脾胃病,男科病,中医美容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曹云云中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师从辽医院赵刚教授。擅长运用中医治疗水肿、虚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等肾脏疾病。同时对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有显著临床疗效。
李娜治疗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针灸协会委员,擅长针灸治疗面瘫、中风后遗症、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病、肥胖症、失眠、痛经、月经不调、脾胃病证、便秘、慢性腹泻、斑秃、脱发、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西安医院医院
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科室简介
西安交大一附院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人才梯队合理,业务素质过硬。是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代表性传承人王凯主任为学科带头人,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临床一级科室。拥有先进的诊疗设施,建立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个体化诊疗的新医学模式。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1人,医师7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针推、按摩治疗师4人,汇聚了擅长治疗肿瘤放化疗术后、脾胃病、肺病、心脑血管病、儿科、妇科、皮肤科病等各专业的优秀中医师。科室拥有四诊分析仪、中药灌肠机、水疗床、湿热敷等先进的治疗设备。临床中既能突出中医药特色,又能体现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治,针药并用。科室治疗方法丰富,开展了中医治未病、中草药、针刺、艾灸、耳穴、拔罐、颊针、腹针、头皮针、推拿按摩、正骨、中医减肥等特色治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