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治疗慢性肾脏病
我院肾病科开展“肾病冬治”啦!
即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脏病
从一九开始(12月21日~3月5日)
中药外敷穴位,逢九治疗
每次连敷3天1疗程,连敷9疗程
(图源网络)
慢性肾脏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疾病呈进展性,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研究方面:基于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活血化瘀等方法,中药在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抗肾小球硬化、减轻足细胞增生、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减轻西药毒副作用、减少慢性肾脏病进展及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毒素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炎认识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出现浮肿、腰痛、乏力、少尿或多尿、眩晕等症状。多数观点认为慢性肾脏病之发病,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涉及到肝,而尤以脾肾两脏最为关键,其中又尤以脾肾阳气亏虚又较为常见。其中瘀血、水湿、湿浊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阳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疲,特别是肾阳为一身阳之根,气血的运行全赖全身阳气,尤其是肾阳的温煦和推动,肾阳虚衰,则寒从内生,血液失其温煦而运行减慢,推动无力,可以产生血疲。脾肾阳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还可导致水肿的发生。
祖国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认识
穴位贴敷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中医辨证的另一体现,只是手段不同而已。人与自然界戚戚相关,人之营卫气血,脏腑经络之阴阳平衡,则病无以生。凡发病者,即《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之发病,是由于人体正气虚损。穴位经络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可以激发全身经气,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经络之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功能,临床上主要通过腑穴的反应来体现。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输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与调整,纠正脏腑阴阳偏盛、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
尤其是神阙穴即脐,与督脉的命门相对,系任脉之要穴,任脉总领人之一身的阴经,循行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神阙穴五脏六腑之本,有健脾温肾、回阳救逆、苏厥固脱、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强肾调经、主百病的作用。
对于慢性肾脏病阳虚证或其他疾病属肾阳虚证患者选用神闽、关元、命门、三阴交、肾俞作为贴敷的主要部位,具有回阳固脱、健脾理气、补益元气,补命门相火,养阴培元之功效,诸穴合用共奏温补下元之虚寒,温补固摄目的。
肾病冬治的理论根据
肾病冬治就是根据中医“肾主冬”及相关理论,以及运用时间医学的概念,选择肾病治疗的佳季冬季用药,以发挥药物的效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时间医学中择时用药的一部分,属于祖国医学因时治宜这一治疗原则的范畴。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肾的功能活动主要体现在为人体的气根,生命之本,为脏腑经络活动的原动力,阴阳的发源地。人体的五脏六腑均有赖于肾中阴阳的滋助温养,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冬季,①人体感受阴寒之邪,则使得阳气显得相对虚弱,在加上肾病病人本身阳气就不足,这样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且易为寒邪所侮,此外,寒性收引,容易阻遏气机,使阳气阻遏。②再者肾主冬,肾主水,水为阴邪,水多夹湿,湿亦为阴那,其性类水,多伤脾阳,脾虚日久,又可伤肾阳。此外,湿性重着、粘滞,若人感之,常胶着不解,易阻滞气机,抑遏阳气,所以我们对于肾脏病冬季“进九”以后也就是严寒的时候进行治疗就可以防止其阳气更虚,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避免其感受外邪,伏留体内,到春季发病。
哪些人群可以选择“肾病冬治”呢?
有需要的朋友们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