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活动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可以将病毒诱发的广泛肾小球疾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每个时间段的反应,可机械地导致不同组织学形式的肾小球损伤产生。
由于丙型肝炎(HCV)或艾滋病毒的慢性病毒血症载体状态的特殊存在,引发了关于病毒诱导的肾小球损伤各种致病机制的研究,包括肾组织直接病毒感染以及由病毒抗原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基底膜沉积。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25%-30%艾滋病毒患者合并HCV感染,5%-10%HCV患者合并艾滋病毒感染。这种情况往往需要鉴别诊断,当这种双重感染的人口发生肾小球疾病时,要求临床医生熟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生理学背后是HCV和HIV两种肾病的发展。这两种病毒都可以在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中进行分类,而不是像之前应用于感染GN的原因一样被列为感染后GN的病因。在受控和不活动的病毒血症潜伏期之后,这些病毒都不会导致肾损伤。HCV和HIV相关性肾小球疾病的基因完全依赖于病毒复制的存在而造成肾损伤,因此肾脏疾病不能列在“感染后”GN之下。随着HCV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和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有效联合,使得在早期阶段,可以实现肾小球损伤的缓解甚至消退。
审核于小勇
编辑李现成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