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CV(HC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这是在年首次发现的。HCV感染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在近10年中逐渐被认识。提示HCV引起的肾损害主要有:冷球蛋白血症系血管性肾炎、非冷球蛋白血症系血管性肾炎及膜性肾病。
0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是什么?临床症状有哪些?
1、发病机制
此病在年首次发现,在HCV抗原单克隆抗体MPGN患者身上发现,其中部分患者检查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以及抗原沉积。少部分患者没有相关抗原存在。
Ⅱ型冷球蛋白是由多克隆IgG和单克隆IgM在IgGFc段组成的混合冷球蛋白,在IgM中表现出风湿因子活性;Ⅲ型冷球蛋白是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在IgGFc段中的混合,一般会有自身免疫疾病。
2、疾病症状
(1)丙型肝炎
发病的潜伏期大约是7周,血液制品导致的疾病,一般潜伏期比较短,多是20天左右。乙型肝炎的症状比较轻,一般都是无黄疸型。常见单发性ALT增高,且不会长期反复下降或波动。血清胆红素及ALT均偏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但是有些病人病情较重,很难与乙肝相鉴别。
(2)HCV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的表现
HCV感染比HCV乙肝感染更慢。在这些患者中,40%-50%发展为慢性肝炎,25%发展为肝硬化,其余的发展为自闭症。寒球蛋白血症是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
0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主要的诊断方法有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等
1、疾病诊断
HCV相关性肾炎应与其它原因如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冷球蛋白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区分。
2、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血尿、白蛋白尿、小管尿为主。大多数是在肾病综合征的范围内蛋白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在急性黄疸发生前可呈阳性反应。
(2)血液检查
正常或稍低的白细胞数目,分类计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可见尿素氮、肌酐升高,肌张力下降。
(3)肝功能试验
有急性肝炎症状的病人可以接受下列检查。
①血清酶测定
在黄疸出现之前,血清ALT就开始升高,到了病程的最高峰。胆红素逐渐升高的话,肝炎的酶活性较高。一般会在慢性肝炎中不断波动。当肝炎中胆红素下降的时候,一般表示病情比较严重。
②蛋白代谢功能试验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诊断肝硬化。血浆preA1B半衰期只有1.9天,对肝实质损伤的改变更敏感,其降低的程度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一致,其机制类似于ALB。
3、其他辅助检查
冷凝血症型MPGN的病理特点与原发的MPGN相似,但巨噬细胞浸润较深,肾小球毛细管腔内可见透明的血栓,电镜下发现致密的沉积物呈指纹状结构。其中少数病人为III型MPGN。肾活检示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球有大量的免疫复合物。
03患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主要的并发症有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炎等
HCV感染和肾小球肾炎的合并症有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炎、肝功能衰竭等。
1、肾功能不全
导致肾小球严重受损的原因很多,可导致代谢废物排泄失调及水解质、酸碱平衡调节临床综合征。可以划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两类。若病情严重,是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肾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肾储备补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2、慢性肝炎
有急性乙肝,急性丙肝,病程超过半年逐渐转为慢性肝炎。通常的症状是昏迷,疲倦,腹胀,腹痛等。
0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与蛋白尿肾小球疾病的其他治疗方法相似,丙肝肾损害的治疗方法包括低盐饮食和适当的高质量蛋白质饮食。如果是高血压,就应该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硝苯地平(心通定)应0.25~0.5mg/(kg/次),3~4次/D。如有必要,应使用体内拮抗剂,以缓解蛋白尿,可口服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Katopley)1-2mg/(kg·d),2-3次/天。
2、抗病毒治疗
对丙肝肾损害的特异性治疗包括干扰素和利巴韦林。
干扰素α(ifn-α)在HCV肾损害中的作用已被大量报道证实。有冷球蛋白血症的14例病人,皮下注射干扰素α(ifn-α)万u,每周3次。在6到12个月之后,大约50%的患者HCVRNA为阴性,60%的患者尿蛋白降低。另外一项前瞻性研究中,60%患有MPGN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皮下注射了干扰素α(ifn-α)万U,治疗6个月后每周3次HCVRNA显示为阴性,冷球蛋白滴度降低,肾功能得到改善。
3、预后
临床病程多变,但总体预后较好,丙肝肾损害。若病人出现严重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病毒滴度高,肾活检显示有严重的单核细胞浸润,大量的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沉积,提示肾病发生的危险增加。
结语:最终的控制将取决于疫苗的使用情况。克隆技术的成功为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的种类繁多及变异严重,目前该疫苗的研制仍有一定难度。HCV肾损害的预防有赖于对HCV的预防和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