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号下午血液科主任打电话咨询,有一个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治疗后M蛋白明显降低,但是球蛋白降低不明显,怎么解释?
因为M蛋白属于单克隆增殖的免疫球蛋白,正常情况下,M蛋白明显降低,球蛋白也应该一致降低。
查看一下病人的信息和结果,病人初步诊断是IgMKappa型多发性骨髓瘤D/S分期Ⅲ期A亚型,
治疗前(10月13号):M蛋白36.3%,球蛋白59.9g/l;
治疗后(12月10):M蛋白8.8%,球蛋白54.6g/l,确实M蛋白明显降低。如图1-4。
图1:患者治疗前血清蛋白泳结果
图2:患者治疗后血清蛋白泳结果
图3:患者治疗前(左图)和治疗后(右图)球蛋白结果
图4:患者治疗前(左图)和治疗后(右图)免疫球蛋白结果
因为我们首次遇到此种情况,医院检验科苏薇老师请教,苏老师询问情况之后,怀疑是冷球蛋白影响,如图5。
图5:向苏老师咨询情况
案例分析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免疫球蛋白或包括免疫球蛋白的复合物,具有单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特征,且低于37℃沉淀,升温至37℃溶解的特殊性质。
这些免疫球蛋白可能与某些补体成分(C1q或C4)或其他血清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载脂蛋白B)有关。常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紊乱相关的实验室奇特现象。它属于热蛋白类,这类特殊的蛋白组分可存在于血清、尿液。理化性质是37℃以下出现蛋白质构象的改变。
冷球蛋白血症的主要病因学包括:
(1)淋巴增殖紊乱: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多肌炎、硬皮症等。
(3)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包括HAV、HBV、HCV、EBV、HIV、CMV等、细菌感染包括链球菌、麻风、葡萄球菌等、寄生虫及真菌感染。
(4)肝或肾脏疾病:
链球菌感染后或膜增生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慢性肝病。
冷球蛋白的存在会干扰相关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异常情况有:
(1)血沉:
当冷球蛋白存在时,血沉37℃高于室温下测定值
(2)血细胞计数:
冷球蛋白的沉淀导致假性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
(3)补体:
离心时可能导致补体片段固定于冷沉淀上造成低补体血症,尤其是C4
(4)针对自身或外来抗原的抗体:
水平低估
(5)血清蛋白电泳:
冷球蛋白的存在可能造成假性低丙种球蛋白或γ球蛋白区域单克隆条带减少甚至不可检出
因此严格的血液采集程序非常必要:
①患者必须空腹:因为混浊血清可能干扰肉眼观察冷球蛋白的存在
②无抗凝剂的普通管
③样本密闭保存于37℃恒温运送至实验室。
本病例做电泳的标本是4℃冰箱放置一夜后做的,极大可能是由于冷球蛋白的存在导致M蛋白检测结果偏低。
于是给临床沟通,让患者重新按照实验室对冷球蛋白血症检测的实验流程留取标本,观察是否有冷球蛋白的存在,同时对比室温和4℃冷藏后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差异。
4℃冷藏后观察血清,很明显观察到有沉淀析出,且两次结果M蛋白有差异,结果如图6-8。与临床沟通原因找到,这是一例疑似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检测明确诊断。
图64℃冷藏观察血清有明显沉淀
图7室温下血清蛋白电泳结果
图84℃冷藏后血清蛋白电泳结果
总结目前没有明确的有关冷球蛋白形成机制的解释,然而定性分析很值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